叶佑天学术论道之“让非遗活在当下文化境域下”

发布: 2017-10-26 00:00 | 作者: | 来源:

2017年1025下午14:30,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诗意设计”与“诗性艺术动画”探索者、青年文化艺术学者叶佑天老师应中南民族大学邀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研修班做了《当代文化境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意蕴与时尚应用》的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我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湖北美术学院部分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针对学员及听众的综合状况,叶佑天以务实而生动、理论结合实践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实战的语言为大家阐述了个人对“非遗”的理解。作为国家级藏羌彝文化专题创作专家,叶佑天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每每以赤子之心表达内心困惑与别样观念时,都会引起“非遗”传承人的强烈认同与掌声,使得整个原本计划2个小时的讲座延续到3.5个小时。整个讲座中亮点频现:一、即时性强--紧紧围绕19大文化精神展开;二、产学结合--学术理论深入浅出,实践案例深入人心;三、语风明晰--语言犀利中肯,观点鲜明;四、换位讲述--站在传承人角度阐述,引发听众共鸣。讲座共四个版块来阐释,第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创造的路径、新形式的营造及现实转化”、 第二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审美问题(文化性+趣味化)”、第三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当下时尚思考(符号性+时尚化)”、第四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艺融合(科技化+艺术化)”。

 

      图片1-叶佑天讲座现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创造的路径、新形式的营造及现实转化

 叶佑天教授认为:“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有着自身传承规律,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如果只是单纯地、片面地、好大喜功式地推动某个非遗产业发展,而不结合地域与时机以及人文特点等综合考虑,这是可怕的,至少是尤为不成熟的表现。“非遗”必须经过再创作才能得以真正的流传与推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变异、不断重构中发展的,只有将非遗“非遗”文创产品融于到当下文化中,适应当下潮流并且进入消费场域,传承才有实际意义。“非遗”文创产品的创作必须不断吸收新艺术形式、接受当下文化洗礼,不断在“似与不似”中寻找平衡点,使得消费者感受到新的“陌生”体验,才可以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从而焕发长久的生命力。同时,在现实的转换中,必须坚持民族文化底线,作为“非遗”传承人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继承,必须拓展创作视域,固步自封只会让“非遗”难逃自毁的牢笼,而没有底线的娱乐开发对“非遗”的致命性打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审美问题(文化性+趣味化)

 叶佑天教授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新媒介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动漫等,都是在某种特定社会、文化、科技等复杂因素下被创新性开创出来的文化表现语言与形式载体。当全球新媒体的时代,人们烦躁、疲惫的心理加剧,更多人渴求轻松化、虚拟化、交互性与逼真性的生活体验。而视觉趣味性决定了它势必成为这个时代记载与传播的佼佼者。的确,它是在当今影视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集合了太多符合于当今时代文化思想、情绪表达与传播的功能特点产物。视觉趣味性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普及的、有效的、主流的文化思想表达与传播形式。这是人类科技、文化、文明发展进步到这个时代的必然阶段与必然结果。同时,一种文化表现语言的诞生,在初创期往往会忽视其深度内涵的赋予,而表现在“非遗”开发上往往只是进行形与态的表象研究,而一旦走向深入,文化赋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永恒手段,书法的形成如此、诗歌的形成亦如此,今天的“非遗”传承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点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个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如果没有文化赋予或者一个好的民族“非遗”文创产品缺少自己文化赋予,都只会昙花一现,成为东施效颦般的笑话。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当下时尚思考(符号性+时尚化)

 叶佑天教授认为:一种成功的“非遗”文化产品实际上自身就是一种符号载体,它往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有何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从历史文化传承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符号,反映着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由于符号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符号观念也有所不同,加之当时的社会背景,每个时期所传达出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符号必须当时代的时尚潮流而作为消费感较强的民族“非遗”文创产品更应该顺应潮流,在符合受众群体消费的习惯前提下,开发出适合推广与流行的时尚“非遗”文化产品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将“非遗”文化产品中具有最典型的对象转化为符号的概念,同时以时尚化的形象演变成受众熟知的视觉对象,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产业持续发展的路径。一个优秀的“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不仅需要把它实用和功利的制约转换成为新颖、独特的创作契机,还要以深入浅出的传达出它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符号的独立生命以在流行过程中实现较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艺融合(科技化+艺术化)

叶佑天教授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翼,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它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不可分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艺术作品数字化是总体趋势,而作为民族“非遗”文创产品在未来的开发利用上,将不可避免的将涉入互联网、数字科技,国家博物馆进行产品的开发过程将两者结合并取得好的效应就是事实。民族“非遗”文创产品从整体属性上来说,首先它是一个带有文化性、民族性的产品,而科技的手段只是实现产品属性最高值的手段,两者主次关系显而易见。民族“非遗”文创产品系统开发,首先毫无疑问是商业性、产品性行为,无非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多的涉入到艺术性的形态、风格、手法等行为,这些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变革,作为文化产品的接受者,人民自然对其表现方式也随之变化。近年,由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微型化相关技术的广泛发展,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产品形态也从传统的方式走向科技化、虚拟化等,大众消费的或许不再只是传统的实实在在的“手中之物”、而是“虚拟之像”。精神性、虚拟性文化产品的消费量势必大幅提升,由此科技便成为“非遗”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

 

图片2-部分“非遗”传承人与叶佑天合影留念

最后,叶佑天用长达2个小时的时间,为全体听众讲述了自己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实际案例,回顾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经历,分享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同时,率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逐一讲解手中正在从事的项目,以换位的形式为“非遗”传承人排忧解难,真正不脱离现实的为大家搭建平台。他认为:“非遗”的传承绝不是独立个人就能解决的,在国家大力扶持与资助的前提下,必须形成“传承人有愿望、学者有理想、艺术家有情怀”,进而使得“非遗”再创作达到更为细化的分工,真正做到“细节有分工,各司其职”,进而改变传统“统包统揽”作坊式、自娱自乐式创作办法,“非遗”传承才可以走得更广更远。

 

扩展阅读:

叶佑天(尘一),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交流学者,独立艺术动画导演、视觉艺术家,学术+实践型设计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平面设计联合会(ICO-D)会员,世界动漫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为文化部财政部文创专题创作小组组长国家藏羌彝非遗设计开发团队特聘设计师顾问,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广电局动漫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动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文化产业双创优秀扶持人才,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重点扶持人才,首批省百名重点美术培养人才工程入选艺术家,省政府科技与艺术融合特聘专家,省高校双料带头人、中文核心《电影评介》《电影文学》专题栏目主持,雅昌艺术网(中国文艺网)专题组稿人,其艺术作品5次入选全国美展。曾主持过13项省部厅及校级纵向课题(含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创作项目1项、省重点项目3项)及多项横向课题。独立主讲的课程《动画的另类审美:艺术动画导论与赏析》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时,曾公开发表50余篇艺术理论文章(含中文核心8篇EI 3篇)与多篇艺术评论(含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报、中国经济报等)。

创作简历:

■设计作品曾荣获国际米兰周学院(最高奖GDC大展评审奖、北京设计周铜奖A组最高奖、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节优秀奖、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审奖、乌克兰COW设计展第三名、韩国设计双年展银奖、深圳国际海报双年展优秀奖并两度入选全国美展设计类等近200余项国内外艺术创作大奖;■动漫作品曾荣获澳门国际双年展金奖铜奖两项、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韩国国际艺术节影像类全场最受欢迎大奖、全球环保基金组织漫画插画大展银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奖铜奖A组最高奖、中国大师奖铜奖A组最高奖50余项创作大奖;■绘画作品曾世界华人插画展金奖、全球插画大奖铜奖、国际环保漫画插画大赛A组最高奖)、深圳插画艺术双年展评审,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全国插画艺术展等40次艺术展览。

     (编辑: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