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值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45周年校庆的特别日子里,毕业十年有余的03级工业设计专业校友李培新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母校参与庆典,分外激动。李培新先生目前任职新怡工业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在新能源汽车设计、环保产品设计、机器人设计、游艇设计等领域多有建树,多次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发环保类型项目并获得设计大奖,是电动汽车设计引领者。采访期间,李先生回忆了在孙长林先生影响下的种种学习经历,也表达了对学弟学妹在求职方面的建议。
(李培新)
设计·中国:您是第几届的毕业生?
李培新:我是03级工业的。
设计·中国:大学时光留下了您最宝贵的青春记忆,现在回想起来,您能讲一个您最难忘的事吗?
李培新:最宝贵的经历不能说是某一个点,应该说是在工艺美院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从早上上课到晚上回宿舍跟同学们聚一聚,每个点都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设计·中国:在母校学习时,您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哪一位?
李培新:是潘鲁生院长。因为我所在的这一级2003年入校,恰恰是潘院长刚上任校长的那一年,我们那一届见证了新校区的建设和成长。潘院长上任之后学校建设了新校区,包括新校区前期筹备和方案征集,我们都参与过。虽然我们没有在新校区生活过,但是新校区从零到现在的改变都是我们一点点看着成长起来的。
设计·中国:大学毕业时您的毕业创作是怎么构思的?
李培新:当是我的毕业展和普通学生的不太一样,我是个人展览。我毕业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很迷茫,大学一直在学生会工作,也做了一些兼职。大一到大三我对自己的专业没有特别多的想法,到大四的时候我觉得要留下点什么。因为毕竟上了四年,我觉得应该给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的个人展是我们三个同学一起办的,每个人有7-8件作品,我的个人展有灯具的设计、交通工具的设计、还有电子产品的设计。因为工业设计本身定义就比较广泛,大到汽车、飞机,小到一只圆珠笔都是工业设计。当是的毕业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各个学院的院长都来参观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学校领导的关怀更让我坚定了从事设计的信心和决心。我是一毕业就去了上海,现在有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
设计·中国:您平时回母校的机会多吗?您对学校现在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培新:以前每年都会回一次母校,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增多,就两三年回来一次,新校区我是经常来的,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每次来都感觉学校有了新的变化。学校一直在扩建,感觉大了一些,比以前设施环境更加好了,已经看起来非常有内涵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在校时不管做艺术还是做设计都要经常参与社会上的活动,更多的去实践。我们需要更多的靠实践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设计,希望学校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实我这次回来也带了几个实践的机会,我一个同事现在是长安汽车意大利造型中心的负责人,他们希望能和我们学校工业设计学院建立一个合作关系,做一个三加一的培训,学生三年在我们学校,一年在他们那边,上完学也不用担心工作可以直接留在长安汽车意大利造型中心上班。所以我觉得大学生毕业出去投简历,作品都还不错,但是单单仅凭一件毕业作品就去找工作,对于招聘公司来说是没法评判的。因为每个学校学生的毕业展都做的不错。所以,如果要是在学习期间多一些实践的经验,比如说做个几个成功的案例,这些可能是企业更加关注的。
设计·中国:您毕业后是自主创业还是有一个过程?
李培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我其实不是很赞成自主创业,因为自主创业面对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更多是经验和人脉方面的问题。我是工作一两年之后才进行创业的。
设计·中国:那您在工作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吗?
李培新:从公司对设计师的期望角度来看,我们对设计师的期望一方面在于他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在于他的设计经验。每年有很多学生向我们公司投简历,很难选择。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的毕业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毕业设计,但毕业设计往往都比较仓促,也很少有能落地的设计。工业比较讲究落地,和艺术方面的专业不同。如果能落地的项目很少,到公司这边就要重新培养,这样时间成本高,培养过程中的沟通难度也更大。所以公司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具备一定的实习经验或项目经验,这样在之后的沟通交流中都会更加简单,能够互相理解。比如我说“一”的时候,你不理解“一”是什么就会很麻烦。
设计·中国: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讲,功课比较繁重,而大四时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实习经验去投递简历,我们所处的城市也不像北京上海有很多的实习机会,这样的矛盾该怎么处理呢?
李培新:这个我理解。我觉得前三年基本功还是很关键的,比如设计构成、设计理论等都要学得很扎实。至于最后一年的实习还是看机会,其他专业我不太了解,工业方面的话济南可能不太合适,像青岛那边还有一些,比如海尔,很多师弟师妹可能在那边。实习的话我建议去大企业而不是设计公司。因为设计公司在实习期间学习的东西比较杂,而在大企业可以针对某一个产品类型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系统的流程。设计公司主要在抢时间,所以没有流程。而企业细分会比较多,像工业除了造型方面,也有表面纹理的设计,叫CMF设计,主要是配色、纹理、肌理、包括材质的搭配。所以实习一定要找大一点的单位。
设计·中国:您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吗?
李培新:我觉得做的开心就可以了。我们不是工科院校,不需要做出特别伟大的发明,我们还是偏文艺一点,期望自己做的事情能落地,能开开心心的做设计。我工作也有十一年了,后来才发现做设计这个工作还是比较累的,尤其像电子产品、汽车类的。汽车设计方面现在已经很庞大了,现在做的车型也许八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掉,电子行业更是如此,三星现在基本上三个月就会推出一款新产品,更替太快,会使设计师感到很不适。而家具方面会好一些,它比较持久,做好了可能一百年以后还有人用你的作品。有的家具做得好的能成为经典。而且我发现做贴近生活的设计会更有趣,像电子产品现在已经很枯燥了,基本上没有造型方面的设计,主要通过科技去做交互。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不代表别人的看法。
设计·中国:您觉得作品成为经典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李培新:我认为经典主要是社会推起来的,其实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经典。我觉得经典主要分两种,一种经典是大卖,产品出现后迅速占领市场,价格低廉,成为每个人手里都有的东西。另一种经典就是这个产品是孤品,仅此一件,在多年以后人们发现它是革命性的设计或创新。我觉得设计很难评判好坏,尤其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可能有些东西只适合海尔,并不适合苹果,而苹果的东西由海尔制造可能落不了地,只是单纯的摆设。所以每个设计都包含很多层面,有的是奢饰品层面、有的是中高消费、还有低端消费,每个设计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所以设计是做最适合的,做当下设计,顺应时代。有些概念产品做得很科幻,但落不了地永远只能是展示品。概念产品为我们提供一种方向,一种理念,但在实际量产的时候就要控制成本。
设计·中国:您觉得苹果公司的成功除了乔布斯以外还因为什么?
李培新:苹果的成功很简单,每件事情都是NO.1。从选材,铝合金的、可回收的、绿色环保,到UI交互,这种交互在当时是没有的,相当于一个新的发明。造型设计也是第一。它每个东西都做到第一,加起来集中在一件产品上,这件产品就会变得很伟大。
设计·中国:苹果从六代到八代外观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您觉得是因为什么?
李培新:外观的突破其实并不是造型本身决定,外观只是其中一环。硬件、材料、以及后期的交互都是环环相套的。前面部分会受到后面几环的制约。比如它的材料是铝合金的,没有新材料出来,就很难继续推进。大约七年前我和手机行业的人讨论过,透明屏幕的研发很早就出来了,但不能投入市场,因为这牵扯到很多问题。技术问题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应用上。透明屏幕确实很科幻,但绝对不适合手机,会产生诸如隐私泄露的问题,你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全部会被别人看到,再一个透明屏幕在色彩方面的失真也比较严重,所以一直没有推向市场。所以很多技术可能会出现在一个不适合的时代,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它应有的道路。
设计·中国:您觉得如何平衡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呢?
李培新:有一些设计的出现其实是材料或生活理念的一个创新,但并不适合实际生活。像包豪斯有一些设计很有意思,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选择将其买回家,因为它很难使用。它主要提出的是一个理念,像钢构这种结构、加一些板材、通过色彩去产生新的视觉体验。因为艺术更多注重的是视觉体验,但产品我们更多注重的是感知。像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征服别人,你拿到这个产品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观漂亮,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触动。所以艺术品可以转变成产品,但它需要一个淘汰的过程,比如产品进入市场之后市场并不接受,它就还停留在艺术品阶段,没办法销售。
设计·中国:学校在倡导弘扬“孙长林精神”,请问您怎么理解其中的内涵?
李培新:我们那个时候和孙老接触的多一些,我上大一的时候就和孙老相识。我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慈祥,为人特别开明的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应该在家看看书、读读报就好,但他并不是。我每次去他们家,他都在考虑学校新校区建设、博物馆建设等,我觉得孙老是一个从早到晚都停不下来的人。他给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影响到我人生的每个阶段,他老了都有喜欢的事情坚持在做,生活的每天都很充实,影响到了我。我们学校由他一手创办,他将后半生的经历都投入在了学校的建设上,对学校事情一直都很关心。而且,他本人的包容心特别的大,包括他对市场的发展特别关注,社会上的事件,我们年轻人关注的事情他都在关注。我和他聊天没有障碍,他和我们年轻人一样。我们经常一起聊设计、聊工业、聊时事热点,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孙老不光是对学校、对于整个社会,包括毕业生进入社会应该怎么办都在关心着。我毕业迷茫的时候也询问过孙老,是留在山东发展好还是去上海、北京发展好?是孙老当是的话成就了我的现在,孙老说,如果年轻,想把设计做得更好,建议去上海这种大城市,平台更大,接触的人更多,机会更多。
设计·中国:您对在校生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培新:还是要多实习,多在社会上积累经验和人脉。学习的基本功只要认真地学基本上问题不大。再一个学艺术的人需要经常出去,包括旅游、或是有机会去国外,要经常看新鲜的事物提升自己的审美。人的审美是不断提升的。设计大师的东西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得好,主要是他的经验积累,看的东西多了,更容易做出好东西。我们现在上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像北上广一些大师的展览也尽量多去看看。多看一些好东西能形成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能使你的设计拥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这种感觉类的东西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作为一个设计师首先眼光要好,当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很难做出评价,只有看过足够多的东西才能去评判一个事物的好与坏。所以经验积累、素材积累都很关键。
(编辑:张钰彬、韩晶晶、柳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