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1月10日,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包括:回顾展、邀请展、试验展、学术展、推荐展、主题展和对话展等七大板块。《设计·中国》对著名摄影家、本次摄影展活动《1986·影像记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回顾》研讨会嘉宾谢海龙进行了采访。
解海龙,男,生于1951年,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崇文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开始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希望工程。1991年,谢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有广为人所知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199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任摄影记者。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任记者、信息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广角摄影学会副会长、《大众摄影》杂志编委。
解海龙
设计·中国:对于这次研讨会“1986影像记忆—国际和平年青年摄影大奖赛回顾”,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解海龙:这个展,一下子就把我拽回30年了,那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后来是听老师的选择了学摄影。当时还是受76年反四人帮运动的影响,一些当时拍的照片就被拿了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把76年作为中国摄影现代史的开端。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纷纷拿起了相机单纯为了功名,但几年之后就变了,这就把话拉回1986年了。从1976到1986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十年,人们在观念上及老百姓生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着相机的人需要记录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也正是摄影的意义和责任所在,这个时候人也就找着了北。再加上山西的“艰巨的历程”,这三个大的活动把整个中国的摄影引上了一个正常而崭新的时代。我们今天交流的这个活动的意义在哪呢?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有二十来岁的,也有上了点年龄的,大家都对三十年前的这个活动,给它打打分,它在人们心中是不是一个金牌的活动?它对今天和今后又产生了什么意义?所以这个活动定位定的好,找的准,活动就有意义,再过多少年,今天的录音录像,今天大家的发言,以及很多影像又都会对今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传承,所以我就觉得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设计·中国:1986—2016有近30年的历史,您觉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与当代摄影作品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解海龙:七八十年代之前,人们都把相机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工作,那个时候叫宣传。现在我们把相机叫做记录,记录今天,告诉未来;宣传叫什么,宣传就是对某种活动的一个报道和传播,把影响做大。改革开放那时虽然是刚开始,但人们就仿佛见到天,思想解放了,这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人们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所以这个时代是往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也是从那个时候被解放出来的,但这之后也有一段时间,在引导方面出了点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及时的纠正,明白摄影就是一个反应社会,为时代记录的工具,反应百姓的心声,百姓的生存方式,别说瞎话,别骗后人。就这次活动来说,我就看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它有传承,也有创新。如果还像十年二十年之前一样的思想,说明我们就落后了。所以我觉得现在,多一点这样的研讨会,将会对中国的摄影里程碑中,又一次引领。
设计·中国:站在您的角度,如何评判一副摄影作品的好坏?
解海龙:第一,从内容上看我认为一副好的作品,首先要真实,真情实感,真实记录,记录真实,用真实打动人。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词叫精准扶贫,要到人们生活当中去,结果你还净说一些怎么吃好喝好,自己过好,这就不是很好的为别人,这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引领,这就叫内容;内容好了,但你的作品得有冲击力有感染力,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做:“你的照片有没有温度啊”?温度是什么?就是你看了照片之后,你被震撼了,被感染了,你这个事要想被感染,你就得拿着一个相机拍,结果只感动了自己,而没打动别人,这说明什么,你没表现好,你没记录好,你的瞬间没抓好。第二,要有创新,摄影作品毕竟是作品,不能模仿别人的,第三。就是还是用很好的摄影语言给它到了位,该趴到水里就该趴下去,该跑到高出也得跑上去,第四,要有思想性,就是让人能够记住的片子,令人深刻。所以一副好的作品要有深度,有思想性。第五个,要知难而进,冬天冷的时候要往冷出去,夏天热的时候要往热处去,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反应真实的情感。
设计·中国:您从事这个摄影工作的时候让您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解海龙: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心结,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说有个孩子让我无论如何去看她一次,那是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小女孩。本来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摄影师,这种事应该是归慈善机构管,可去了之后她说非常喜欢我的“大眼睛”,她还给我唱了一首黄梅戏,听的我心里很难受我决心要帮她。回去后立马联系了一家报社,商量让他们周四刊登关于这个女孩的事情。当周四报纸刊登了这个消息后,我真的特别兴奋,我马上拿着报纸想给那女孩看,可我到了医院后发现医生在整理她的床铺,告诉我她已经走了。那时候特别难受,就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讲究的是时效性,也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
设计·中国:如果现在让您回到三十年前,回到1986年,您最想拍摄的是什么?
解海龙:30年前,也就是1986年是值得记录的一年,那年因为中国失学孩子过多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当时我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拿着相机跑遍中国专门去拍那些失学的孩子,出人意料的是,通过我拍摄的那些作品,一年之内解决了大约三万孩子回到学校的问题。如果让我再回到三十年前,我依然会选择一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可能依然是教育。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最重要都是要抓教育,这条路还要一直往前走,这样才能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我希望的是通过我的作品,通过大家,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编辑:李卓、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