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峰:设计.生活与我

发布: 2016-03-22 00:00 | 作者: | 来源: 设计·中国

  编者按:曹培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硕士。济南工业设计学会秘书长。

  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展示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讲省级精品课程《设计制图》,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 参与省、市级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多次。

  近几年,在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多幅;获得国家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多项设计作品在省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奖。

  2012年荣获光华龙腾奖第八届中国设计业青年百人榜。

  多次获得学会工作先进个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曹培峰 

  设计·中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您。

  曹培峰:我是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当时称为工业设计系,现在改为设计与艺术学院,北理的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北方是排在前列的,它成立的时间早,八十年代成立,是全国成立工业设计专业的第一批学校。毕业后,我于 04年进入工艺美院做讲师,除此之外,我担任济南工艺设计学会(隶属于济南市科协)的秘书长一职,我们敬爱的彭院长是我们的理事长。

  设计·中国:当时的您对设计感兴趣吗? 又是什么使您选择了工业设计?

  曹培峰:我是理科的身份进入学校的,前期对美术接触的不多,所以当时对设计的理解还是很少。入学以后,听说毕业后有进入大公司和很多外企的机会,所以很崇拜设计行业。当时对设计的理解基本上是空白的,上大学以后才对它有一个逐渐的认识,包括到现在,工作这么多年,对它的认识也才深刻。设计的结果也许是不完美的但是重在设计的过程,经历了才会有深切的感触。

  设计·中国:现在很多设计师好像都有自己的信仰,这或许会对他们的创作带来一定影响吧,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曹培峰:这倒不绝对,这跟个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有关系的,我们很多老师对这种的认识和理解是从画、从运笔上出来的,过去的老一辈设计师们都是从中国画,油画这些传统的设计门类里出来的,并不是一进来就学工业设计。我们做设计,特别是在工业设计,并不是只在外观,更重要的在于内部结构。

  设计·中国:您现在主讲的是公共设施,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下该专业吗?

  曹培峰:公共设施这个专业,不单单是产品,还与环境、人的行为诉求相结合,当然,这个行为诉求不单单是指个人的,还有大众的。因为我们公共设施本身这个定义就是在政府的行为为多数人无偿使用的这些设备、产品,能够起到一个你和我之间的一种交流、互动的一个东西,这就是公共设施。

  现在我们应该把公共设施这个概念做的更大一些,比如说信息交流,手机,这是我们私有中专,将来的信息交流可能就不是私有的了,更多的是大家共享的一个信息平台,我们公共设施就可以在那个时候进行发挥出来,可以是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产生人与产品的交流互动。

  设计·中国:公共设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您认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前景如何?

  曹培峰:前景很好,公共设施即是产品,又是一门公共艺术,公共设施与城市配套,具有系列性,又不乏其实际功能。

  设计·中国:设计作品是一个人智慧的结晶,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

  曹培峰:灵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看到一样东西,会突然灵光一闪,脑海里产生一个好的想法。在学习中,我也教过学生们学会仿生,看到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要有发散的思维,根据自然界固有的东西来设计出意想不到的产品,这便是灵感的来源。

  设计·中国:您有没有对某一类或某一款设计特别欣赏?

  曹培峰:知道柯拉尼吗?他设计的作品都是曲线风,在他的设计中没有直线。还有菲利普·斯达克,他设计的“榨汁机”曾举世闻名,现在来看还是那么有名气,还是具有实用功能。我很欣赏这样经典的东西,永不过时。其实还有好多作品,比如洛可可,瓦西里椅子等等,在那个时代下,能设计出这样的作品,这正是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没有钢管的那个时代做出了钢管椅,这就让它成为了经典。当下这个时代媒体效应强大,我们的媒体手段也很发达,我们也可以将它运用到设计当中去。这也是教我们抓住每个时代不同的特点,教我们如何造就经典。

  设计·中国:现在的设计门类、设计范围十分广泛,您除了公共设施这一方面,还有其他喜欢的或者想要切实发展的方面吗?

  曹培峰:展示设计、灯艺设计都是我想要发展的方向。我们平时讲大设计,并不是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公共设施这一类,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过去的设计师都是从平面、染织上发展过来的,他们对众多方面的美的理解是有通性的。就是说众多设计方面我们都可以做。

  设计·中国:假如您现在回到过去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的您会怎样去规划学习和发展?

  曹培峰:如果说再来一次,我可能要比现在要做的好。我一定要做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你们现在学习的课程就是基础知识;再一个是交流,怎么交流?比如说我们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跟大师们交流,和更多的设计人交流,我觉得在相互交流之间,有可能一句话就会触动我,我们一人说了一百句话,就只有这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很重要。思想是一种交互的状态,老是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可能就越做越窄,多看看人家在想什么,我们在想什么。只有把这个面扩宽了,铺的宽了,你才有可能从中汲取到更多的营养。简单的一个例子,大树长这么高下面的根有多少?有方法,有理论,还要加上用心地去实践。有些事情,你还年轻,所以你有些想法,但是,再过十年,你再去看,再回过头来想,都是没有用的,没有意义的。

  (编辑: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