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东:好的作品一定是跨越时代的

发布: 2014-11-18 00:00 | 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4级研究生 王一飞 | 来源: 设计·中国

  2014年11月2日,国内著名策展人、摄影出版人、原三影堂摄影中心艺术总监毛卫东先生在济参与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策展及学术工作。毛卫东先生近年来致力于国外摄影出版物的译制,已翻译出版大量颇有影响力的摄影理论书籍。本次双年展亦首次推出“艺委会推荐书目展”,向社会公众推荐优秀的摄影书目。这其中就有很多由毛卫东先生执笔翻译的著作展出。在展览间隙,我校摄影系专业教师上官星与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以下内容为笔者据此交谈整理。

   一·由《艺术的诱惑》谈起 

  《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这本书,其实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做的一个展览集结的一本书,作者为这个展览做了近30年的研究,然后又花了三年的时间从其他博物馆借调相关作品才完成这次展览。书中就是整理他们这近30年的研究,研究这些藏品,绘画,设计……等。展览是两年前展的,相当棒。我其实一直想把这展览拉到中国来,后来一算这展览的价格,估计要花费两个多亿,所以没有做成。它分了几个主题:第一个肖像,第二个静物,第三是人体,第四是风景。 就这几个大主题,永恒的主题。每一个它都单独讲。文字也特别好。而且每一章后面都有一篇访谈。是这一章里出现的一位重要的当代摄影家的访谈。比如说拍海滩上男孩女孩的那位摄影师,人物就穿着泳装在沙滩上站着,很直接的那么一个拍摄,但是他的作品都很大,两米六到两米八的。最后在他的那张照片旁边放一张小照片——就是解释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提香,绝对来自于提香,画面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呢?他说就是拍这种青春少年的这种羞涩,这种羞涩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他的姿势——他的腿怎么放,重心在哪里,这是一种研究你知道吗,非常有意思!跟提香的那张画,一模一样。包括他的作品海平面很低,几乎是扮演式地去拍那张照片。全部八乘十拍摄,彩色胶片,然后放得巨大。所以你想他的概念出发点是很简单的,没有我们讲什么青春时代的焦虑啦,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啦——那都是很扯淡的事情。

  其实后来是我们很多批评是误导。过分地解读。赋予它这个社会意义太多了。你看书里面采访的这些摄影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非常的朴实。比如说我就是质疑摄影是不是直接的,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方式,一个入手点。杰夫·沃尔(Jeff Wall )就是质疑摄影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说他真实,我给你造一个,我造的跟真的一样,大家都以为他这是直接摄影的东西,人家告诉你,不是,我是拼贴的,不就可以了吗。我们所谓过度解读,就比如说,社会景观,景观摄影,全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东西。因为西方到现在为止,没有景观摄影这一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他们划分的就是风景摄影。就是风景,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其实他们(西方)也没有那种大趋势。作品再大他也没有大趋势。古斯基(Andreas Gursky )够大吧,六米多的作品,那也不是大趋势,也是小趋势。

  就像我们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好的文学它不是时代性的,它一定是跨越时代的,它找到一个人类共性的东西。比如说莎士比亚,他为什么牛。因为你随时可以看到身边一个人物,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你能对上。其实是人性本身的东西,不是记录他那个十六世纪的时候人怎么样,那个太简单了。有些作品它太时代了,没有揭示任何人性里面那种特别固有的比如说贪婪也好,小聪明也好,完全没有这个东西,完全是像那天讲座说的——人已经被规矩化了,就像孙悟空已经是上了取经之路了,是即将被归化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很有道理,其实那天讲得挺好(指双年展第一天的学术论坛),只是他们讲符号学的东西比较艰深一点。

  所以说,他们有时候说我拍什么当代社会,社会变化,还是个左派的姿态。当然摄影里面很多理论都是左派提出来的。但是接受他们的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要去保留左派的姿态。摄影没有改变社会的责任,也没这个能力。摄影师你可以去记录社会,可以当留存一份视觉证据,没问题。但是,你要去改变它,算了。

  很多人也在讲,这个社会责任,当时在70年代的时候,美国有社会理论家已经提出来了,与其说你拿着相机去改变世界,你不如从政,那更直接。相机改变不了世界,唯独改变世界的,可能就是让越战停止了——美国人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而且,摄影改变现实他本身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说政府还是个有良知的政府。老百姓就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那么多美国士兵惨死以后,他们受不了,他们呼吁要停战。OK,那就停战。政府听你的。

  动不动就我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一定要把它揭露出来——这个社会不缺乏揭露,没必要增加这么一次揭露。谁说了都不是真相。

  但是我们摄影批评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整个从理论研究层面来说,大部分人是从媒体里出来的。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如果说要做史,做理论,做批评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首先你要懂整个的艺术史,而不是一个片段的摄影史。因为摄影只是一个人类视觉历史中很短的有限的这样一个片段,非常有限。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哲学。研究理论的不看康德,根本不可能知道现代主义是怎么回事,那又怎么理解后现代主义!不看哲学你没有理论依据,你的依据是什么?

  外语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是大家都不懂外语,搞理论的搞批评的都不懂外语,不能看原文。有人说我可以看翻译的书。我翻译的书再好那没有用,因为那都是我消化过的。我要去理解它,我要把它说出来,它就已经变味了。我不能说我翻译的就是不对,或者说怎么着。我翻译的也不是说不好,但是它毕竟是产生变化了。这个是没法简单地用一套词汇表把它解决掉的问题。

  西方摄影师有一个特好玩的事就是,就是所谓的大家。他对于自己现在做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够艺术,是不是摆拍,是不是纪实,都行。他不是给自己建立一种东西,他不去建立。他只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至于你批评家给我归类什么,那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和我没关系。

  这里边比较矫情的是杰夫·沃尔。他是爱写东西,特哲学。他的书我们现在基本上都不引进。没法翻,大量的造词,自己造的词,没法翻译。

  看他们很多自己写的东西,不谈什么我怎么想的,我想到这个社会怎么样,通过我的作品如何,后现代社会中国出现多大的变迁,城市现在变得很冷漠,乡村被拆迁什么的,把这些社会问题变成一个主题。这永远不会是艺术的主题,艺术的主题应该是回归到艺术,应该回归到人的一种意识,回归到人本身才行。所以,当下的社会你可以去焦虑他,但你不要去反映他,没有用的。很快就会过去,下一代人讨论的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就不会是永恒的东西。永恒的是人本性的东西。所以你看能留下来几百年仍然在传颂的东西有多少。我觉得好多人现在都不明白这些。

  我现在越来越不愿意把事情放得那么大。你比如说谈一个作品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放大到有什么社会意义。没必要一定要去反映是么,一定要去更正什么。马克思讲过,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要给它确立一个一定的标准,一个模式——其实没有模式才是最好的。

  《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 封面 

  《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 内页 

   二·关于摄影出版 

  近几年阅读也提上来了,摄影的阅读量上来了。严明的书现在卖到四万多本了。《摄影理论》这本书已经卖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书我刚开始跟民族艺术摄影出版社社长殷德俭说,印完了卖三年吧。结果不到一年,十个月就卖完了。逐渐逐渐大家不再去关注器材那些东西了,当然还会有人在关注所谓的器材,当然还会有市场,但是并存更好。

  “影像文丛”这个系列,计划是出到60本,已经出了两本,今年还有一本,明年年初还有两本。然后可以一步一步地往后走。而且我现在选的书,基本上都是国外学生必读的。你到了研究生或者博士,必读这本书,这本书绕不过去的——我一定选这样的书。

  60本全是翻译,我现在不想把写的东西加进去,我觉得现在那个意义不大。中国还没到能写的时候。至少,你比如说我们跟一些外国人,你跟他说话,其实都不在一个语境里。他跟你说“诶,你作品很好”,其实他根本没看过你的东西。我接触过这么多外国摄影师,包括像贝歇夫妇,都是所谓的大师们,真的不在一个调上。他跟你说的很好,是因为他得客气。

  “影像文丛”这个我筹划很久了,从我刚到三影堂,我就跟荣荣说,展览永远是一个圈子里的东西。你要扩大这个圈子的话或者说要普及一种文化的话就不能只有这个。我也会有一些很普及的读物,但我不会放在这个系列里,我把它放在另外的一个系列里。包括常识,有时候常识我们现在很缺,比如像学生需要知道怎么做展览。你像我们这次展览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说参展人没有展览经验,也没有资料普查。一个展览怎么做,我怎么设计我的展墙,我怎么去跟策展人谈这个问题?要么就很强势,要么就什么不管,都不对。你可以有限的参与,这种参与一定是有智慧的,得体的——这就是我觉得是要从常识上来——包括怎么定价,怎么装裱。

  这次书展的时候,我把《通往独立之路——摄影师生存手册》也放进来了,这次也获奖了。推荐的时候,他们好多人不同意,说这书也推荐。我说你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做的是普及的工作,你给大众推荐。不是说光是艺术家,比方说我是个业余的摄影师,沙龙的,法律知识必须要具备。这个法律是两方面的,你拍了别人,你怎么办?别人用了你的照片,你应该怎么办。像这种问题很多业余的摄影家不知道,等到出了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所以《通往独立之路》那本书我是一定要推荐的。它里面就告诉你很多,你怎么跟图片库谈。你怎么把你的分成算清楚,这是对的。

  毛卫东(右一)与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王征(左二)等艺委会成员 

  共同编辑本次双年展学术著作(via @吴平关 微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系 上官星老师及其摄影作品 

  编辑: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