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油画中国化的探索

发布: 2015-01-14 00:00 | 作者: | 来源: 设计·中国

  编者按:李宏伟,1960年1月生于山东烟台。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1999年、2003—2004年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教学、研究与创作,尤其对油画意象表现等问题颇有研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国内外展览且多幅作品获奖。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华文化画报》、《艺术百家》等刊物上发表油画作品、论文百余幅(篇)。

 

  李宏伟教授恭王府油画写生工作照片

  设计•中国:您能否给我们谈谈您的学习与教学经历?

  李宏伟: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77级)本科生,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现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任教,至今已有33周年。任教期间,参与了早期装潢系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参与该系作为山东省设计艺术专业第一个重点学科申报、建设的整个过程;参与建设和完善了具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特点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体系,曾担任“黑白画”、“装饰画”、“壁画”、 “素描”、 “色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了“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开创了“空间表达”、“综合材料”、“形态语言”、“抽象色彩”等新兴课程,专业成果及水平在某些领域处于同学科的学术前沿,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加强学生多元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水平,培养国际化的设计人才,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主持且实施了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美国拉塞尔大学合作项目之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教学交流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两校教授合作上课(我和安妮.斯考特(Annee Spileos Scott)教授授课),共同探讨了设计艺术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拓展了设计艺术的全球化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通过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国际化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完善了课程建设,深化了基础课教学研究并确立了优势战略的发展方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融合、消化外来文化,走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艺术设计发展道路。

  “当代油画研究”是我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除了指导学位论文、辅导毕业创作外,还开设了“意象表现油画创作研究”、“意象表现油画写生研究”等课程,并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油画创作及教学思路,突出“传承、融合、创新”的艺术理念,让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油画创作,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探索与耕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设计•中国:您是怎么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油画艺术的影响?

  李宏伟:中国油画是时代和民族的精神产品,代表着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代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时代性、国际化进程。100多年来,油画自西方来到中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观照,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化,油画艺术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家族中的一员。历史证明,绘画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哲学理论的影响,包括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也受到来自哲学思想的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与哲学是一个结合的生命体,有着血脉相连的内在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和重要。

  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着包括油画在内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天道自然无为”,艺术家以自然为美的追求目标,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理想的艺术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创建了“道”的概念,将人的精神与“道”结合,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淳朴、淡雅的艺术风格,不提倡在创作中过分的渲染与不恰当修饰,倡导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到作品创作之中,这一思想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庄子哲学启发、引导着中国画家的创作思维,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显赫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对绘画意境的追求;对构图阴阳关系的把握;以及对形象的意象化处理。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许多画家力图表现天地人伦精神,将神、意、气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中国式的时空观念。“世界是一个‘气’化了的空间,万物生长,生息不断,流动不至”。道家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画家、自然、作品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互动中完成创作行为,融自我与天地之中;融个性与创作之中。时空观念的改变,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出现了散点透视,拓展了构图的视野范围。艺术家化自然为艺术,巧妙的将不同空间的物象组成了统一的构图,表达了同一主题和概念,这是主观对客观的深层体会与挖掘。从此,绘画不仅表现眼前看到的,同时表现心理状态;画家们用真诚去体验生活,用热情来表现艺术。

  中国艺术家从精神的角度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联结为一个整体,从主观出发,利用客观因素,表达主观愿望,这是画家们对艺术真诚与执着的追求。基于“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倡导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主体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绘画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人”且突出“人”的情感和精神。画家用视觉元素,表现哲学的原理与概念;表现人的审美意念;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这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对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必定产生推动作用,加快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进程。

  设计•中国:您认为如何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中国精神?

  李宏伟:在中国文化大家族中,油画艺术以其自身的独特面貌和强烈的表现力受到了来自中华文化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在漫长的文化交融中,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探索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精神是油画艺术民族化的关键。

  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形象化。艺术家用中国元素与符号形象构筑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意境,让艺术形象充满着中国人的思想与情感;让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国人的性格。从油画创作的角度讲,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油画艺术创作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着构图的意境、造型的趣味和色彩的感情等具体问题。中国油画艺术语言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价值取向;包含着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与消化。中国油画语言体现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在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与发展。

  首先,用造型体现中国精神,融合画家的思想于绘画形式之中。在艺术创作中造型的概念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外形的模写;而且还要关注形象深层所蕴涵的精神意义,以形写神,做到形神兼备。画家手中的画笔往往是画家神经末梢的延续,流露出意识和意念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作品是画家心理的写照,艺术精神是蕴藏在画面深层里的支柱;是架起绘画创作的栋梁,画家在精神和意念的作用下立意、落笔、生辉。宋代画论中,“凡赋形出像,发于生意,得之自然”充分体现了画家创作时心境。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艺术家的画笔下包含着对自然的眷恋情结,他们用画笔将无机物质化为仿佛有情感的生命体。绘画是视觉艺术,决定因素是主观意识的形象化,艺术家将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感受、对艺术的理解,通过提炼、处理创作出艺术形象。这种对形象的认识与表现告别了自然化的模仿和再现,是精神运动的深化和感情的流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自然只是艺术家情感的载体,表现的则是画家的艺术精神和自我意识。

  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化具体表现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用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观念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行为,让绘画形式流露着中国人的意念,呈现出中国风格的艺术特点。比如说,“线”的应用与表现,西方人与中国人对“线”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传统油画中,“线”的概念是物象的轮廓,中国人把“线”作为造型的语言,流露出中国人对艺术表现特有的神韵,渗透着中华文化底蕴。作画时,意在笔先、以气行笔是中国人善用的做法。如果在油画表现过程中,用毛笔代替排笔,以线造型,用中国人的意念融合西方绘画理论,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到以意写形,气韵生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国书法中吸收营养,借鉴书法的行笔,做到以意写形,笔随心动,借鉴毛笔的藏锋与露峰等运笔方式,使油画的笔触变得多样化、情绪化,产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其次,用色彩体现中国精神,融合画家的情感于油画创作之中。色彩作为油画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影响着中国油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探讨如何让色彩关系充满着中国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绘制陶器时使用色彩,他们在实际中逐渐形成了据有民族特点的中国色彩体系,到周代便有了“五彩”理论,所谓“五色”可称作为黑、白、赤、黄、青。到唐代与宋朝,色彩风格变得富丽堂皇,谢赫在《古画品录》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提倡按类别归纳色彩;在类别中经营和丰富色彩;在类别中突出色彩个性。这一精辟的论述奠定了中国色彩理论的发展基础,出现了色彩的平面结构;在色彩关系的处理上重视色相对比与明度对比,受东方人性格与文化的影响,色调偏向温情与柔和,善于使用黑、白两色,视黑、白为色彩的高级阶段,所以出现了墨分五色之说,画家在黑白色彩中追求着艺术的象征性和表现性,逐渐形成了中国色彩理念。

  第三,用肌理体现中国精神,让油画充满着时代气息。根据油画材料自身规律恰当处理油画创作的技术问题,尽量保持油画材料特性同样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油画颜料表现力强,有较宽的色域,既可以让颜料在很薄的情况下相互融合,画出水迹斑斑的感觉,也可以画的很厚,出现塑造感较强的笔痕。“积、推”、“积、拉”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肌理的技法,所谓“积、推”通常指将颜料用画刀或大画笔直接将颜料堆积在画布上,然后逆时针侧立行笔,推出颜料厚度。“积、拉”的方法“积、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在创作中,尽量结合主体意识将精神与意念融入到起笔、运笔和收笔之中,让颜料包含着中国精神,流露出有感染力的笔痕。如果把笔触与构图中的点、线、面相联系,将长笔触、短笔触与画面结构相适合,就会产生具有形式感的韵律,形成有别于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这一方法巧妙地将中国画的意念、笔法用于油画艺术创作中,呈现了中国艺术精神。

  设计•中国:您用油画艺术表现了清代王府文化,您能简单介绍创作的初衷和艺术特点吗?

  李宏伟:应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邀请,我历时3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对针恭王府府邸与花园部分景观的40余幅油画写生作品.此次油画写生是在王府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油画艺术中国化的意象表现形式,是结合建筑、园林设计对恭王府府邸建筑、花园景观所做的油画艺术研究,涉及了恭王府历史、恭王府文学、恭王府设计等内容。

  这个计划始于2009年初冬。起初对于恭王府进行油画写生我深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同时也知道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项目。尤其是针对古代建筑的写生,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局限性。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调查研究之后,我想它应该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北京王府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从艺术与设计角度研究,不仅可能且十分必要。在尊重历史,在追溯昔日王府生活的基础上,用油画艺术的语言表现恭王府府邸与花园的风貌,恭王府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范例,而“恭王府油画写生作品”无疑带给大家的是关于恭王府府邸建筑、花园景观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诠释;是对恭王府花园原貌的情景再现、历史追溯、讲述故事和未来联想。艺术与历史对话,是油画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绘画风格上,我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相结合,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意象表现油画艺术道路。本着以写实风格为基本宗旨,根据画面的需要融入相应的意象表现成分,将物象纳入点、线、面的范畴内来处理;将笔触与画面构图、结构相联系,大、小笔触和厚、薄画法兼得且混合采用,使点线面与构图有机融合。在造型上,在突出写生物象感觉的基础上,将自然形态加以概括、提炼、夸张,适当采用“选型”与“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艺术形象。在色彩上,将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相结合,通过对自然色彩进行艺术加工、整理,使其成为更具表现力的色彩语言。让观者在获知恭王府的历史背景、设计特征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所有作品以写生为主,兼有创作的成分。

  恭王府油画首先立足于写生,面对写生对象,然后将写生景物与自然特性结合在一起;与恭王府的历史与传说综合在一起;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清代北京王府文化糅合在一起;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恭王府的某些建筑局部及周边的环境已与当时不同,我尽可能还历史的原貌并与花园主人的心境联结在一起,与我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结合在一起,是在感觉与认识的作用下驱动着画笔,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主观借助于客观,在情的驱动下,完成艺术创作。可以说我尽可能地将恭王府的文化与绘画形式融合在一起,经过观察、体验、领悟,通过内心的融会贯通,提炼升华,用油画艺术的语言与品格,诠释出新的艺术形式,尽可能的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

  恭王府油画艺术创作与研究只是一项阶段性成果。目前恭王府油画写生仍在继续,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有信心和能力探索油画艺术的意象表现,并致力于油画艺术中国化的研究。

                                                              

  《大象无形》 152*122cm 布面油画 2014年 

 

  《腾》 152*122cm 布面油画 2014年

 

  《静物的乐章》 70*9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器物的旋律》 70*9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恭王府花园》 100*1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朝阳映蝠池》 100*1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福园早春》 100*1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老汉》 90*7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沐浴阳光的少女》 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采访者:胡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