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波:从传统课堂教学到慕课再到翻转课堂

发布: 2015-11-08 00:00 | 作者:杨斯童 王琳 | 来源:

  慕课简介: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2012年以来,慕课风靡全球,短短3年的时间,200多个慕课平台,5000余万慕课学习者,数千门慕课课程源源不断的上传至互联网。

   

  余建波 生活近照 

  杨斯童:对于之前也有推出过与此类似的模式,那么慕课与网易公开课有什么区别,而慕课在资源涉猎、教学模式、在线体验等有哪些实质性的跨越?

  余建波:公开课在出现时所用的英文是Open Courseware 也就是开放课件的意思。课件不能称之为课程,因为课件仅作为课程的资源部分,而慕课来自于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是大规模的在线课程,有大量的学生选修并共同学习,是一种在线的教学,解决了教学的大规模共享。提供传统的教学服务,包括作业批阅,问题答疑与在线讨论。

  从公开课到慕课解决了资源的教学共享,这是一种改变,也是从传统课件制作业向教育服务业的转变。

  王琳:慕课为学生们提供了方便的在线学习'那这对于大学教师与慕课之间'有什么优劣势?

  余建波:慕课的出现让部分学生多了一份选择,传统教育在大班教学中存在“一刀切”问题,学生学习进度难统一,慕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这对教师培训有积极作用。当然,部分老师害怕学生都选慕课而不学线下传统课程,也更怕慕课替代传统教学。

  王琳:学生们在慕课中学习获得的学分'而获得的学位含金量有多高'社会认可度又是怎样的呢?

  余建波:随着社会的逐步认可与技术手段的更新,慕课成绩越来越有可信度。慕课所颁发的证书及系列证书也将具有可信度。 MIT有不少研究生通过慕课的方式招录。UIUC提供基于慕课的iMBA学位,200位学习者将在2016年率先获得。Udacity基于慕课的计算机学位也受社会认可,Coursera与linkin合作,推出职业中介服务,慕课证书作为重要的学习证明而让从业者有更强的竞争力。

  杨斯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有需要学生动手以及亲身实践的学科'那这样来说'慕课是否会有局限'慕课并不适应所有的科目?

  余建波:慕课中确有不少实验课,在Coursera上有一门实验课,虽然都是高大上的物理实验,却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实现物理实验,比如用手机拍摄投篮过程来模拟抛物线。

  还有一类实验,通过在线虚拟实验来完成,学习者先在线学习慕课理论部分,再通过在线虚拟实验完成实验,提交报告。慕课自然有局限性,而慕课背景下的微课,翻转课堂改革为所有课程提供了改革的机会。

  杨斯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慕课的热度是否可以持续?

  余建波:慕课不能取代传统,同样慕课也很难消失,最终慕课将与传统课堂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方式。

  王琳:谈一下您希望学生们怎么充分利用慕课这个平台'来进行更好的学习

  余建波:在线学习,线下参与讨论,线上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环节的各项内容。翻转课堂前一定完成线上学习,线下积极参与。

  杨斯童:慕课在未来走向中国网上教育的方向和前景是怎样的?

  余建波:2017年建设1000门国家级慕课精品课,现在国内三大平台: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

  王琳:在信息时代'教师逐渐摆脱“粉笔教学” 导致依赖媒体' 是否会降低教师的自身教育能力?

  余建波:不会,教师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视频、课件、课堂讨论题目。传统的机械式授课将减少。

  杨斯童:这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方式'能否被学生接受呢?

  余建波:可以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最舒服的方式来学习。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更愿意选择。2017年开始,教育部将认定1000门国家级慕课精品课,到2020年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慕课课程,现在国内三大平台: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还有一些商业慕课平台如智慧树。随着学习者的增加,慕课课程的丰富,慕课平台的运行趋于规范。到了2020年,国内慕课学习者将超过在校学生(3千万)达到8000万。课程数量将超过3万门,可选择的微专业及专业系列课程将超过1000个,这将远远超过一所大学所提供的的课程,而慕课的容量也是无限的,真正实现让所有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

  注释: 

  余建波教授,200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2005年获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施工作,先后负责物理实验预习系统、课程中心、南洋学堂等平台的规划与实施。2013年开始负责上海交通大学慕课课程的建设。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慕课推进办主任助理,负责上海交通大学慕课课程建设与实施。

 

  编辑:杨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