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晓凌,(1956.10——)安徽人。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13年9月24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活动“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围绕学院手工艺发展相关问题,《设计·中国》(design.cn)记者现场对张晓凌教授进行了采访。
设计·中国:这次以“生活之美”为主题展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张晓凌:近几年中国的手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领导下,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推广下发展得非常快。这次展览就向我们充分的反应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创作的基本状况。第一,所有的作者都立足于发扬生活之美的主题。大部分作者来源于我们生活第一线,而不是坐在学院里面束之高阁,他们充分的体验了生活之美,并用各种材料展示出这种美。就像我形容潘鲁生院长的艺术一样,就是“大地的艺术”,是从大地上生长的艺术而不是从别的地方移植而来的。第二,有很多非专业的作者参加本次展览,他们的作品你可以看作一个陶瓷、编织作品,也可以看作一个漆艺作品,同时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当代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里有很强的观点性,这是我们过去手工艺界所没有的。在过去传统艺人讲究技艺,把技艺放在最高层面,但是对精神道德等内涵关注度不够。第二,此次参展的人员有很多都是专业院校出身,接受过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且大部分人都受过当代艺术的熏陶,年龄偏低。我很佩服他们有勇气打破手工艺界固有的匠人气息,使手工艺这种艺术与新时代相结合。第三,现实中中国的每一种技艺都有几千年的传承。我们要把艺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而不是仅仅移植西方的东西,这样才能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设计·中国:这次展览有没有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呢?
张晓凌:有,例如你们学校刘耕田老师的作品《阜东通大街》,他是用传统的编制和纤维手法做成一个生命树,然后放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悬浮在空中,给人一种超写实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作品做的很好,把传统语言与当代艺术完美的相结合。
设计·中国:那你认为传统工艺品自身的文化价值在哪些方面?核心美学特征是什么?
张晓凌:传统工艺品的含义就两种,其一是技艺的传承,技艺不能丢,如大漆、陶瓷,尽管我们现在有非常现代化的条件,但是那种最原始的技艺是不可丢失的,我们需要明白怎样去传承。其二是如何把传统的技艺、工艺的价值当代化,这个也很重要。现在时代变了,已不是古代,我们要有当代人审美视觉的需求。把传统技艺当代化,这是它最核心的东西。这两种含义离开一方都不行,这是我们当代创造艺术品所必需的。
设计·中国:那你认为我们当代手工艺发展创新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张晓凌:就是一定要表达我们生活生命之美,不要颠覆掉我们人类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崇高、优美、仁者爱人,人本精神,不要把这些东西颠覆掉。因为中国后现代艺术往往着于人性恶的一面,这个我们不反对,因为通过人性恶的一面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当代艺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就是把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通过当代艺术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善与恶的博弈过程中把善的一面突出来,这个善的一面是整个人类、社会立足的基本,批判善也是为了建立更大的善,这是我们当代艺术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巨大的课题。但是我们整个展览还是比较正气的,包括我们整个现场的气氛以及作品的人文含量,我觉得都还是往这个方面靠的,所以我觉得批判和弘扬、解构与建构要有一个辩证关系,不能单一方面强调。
设计·中国:那你对下一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有何展望?
张晓凌:我建议下一届展览胆子再大一点,创意强一点,现在还稍微有点保守,还没有达到我想象的那种高度。因为我在美国、欧洲看到的一些手工艺展,要比我们做的好,更有视觉感受、现场气氛。现在这个展览的灯光、展示空间都不够好,希望下一届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把现代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真正的通过现场传达出来。
编辑:曹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