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昊:设计的另一个空间

发布: 2013-09-07 00:00 | 作者:吴中昊 | 来源: 设计·中国

    编者按:吴中昊,1985年生于山东济南,视觉战略联盟创始人、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标志演绎大赛策展人、微时代全球字体竞赛策展人、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个人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曾获“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百杰”、“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等称号。获得2012德国莱比锡世界海报展第一名、第八届乌克兰国际环境海报三年展特别奖、第八届意大利国际平面设计及图形设计展一等奖、“GOOD 50X70”第五届意大利社会海报竞赛最佳设计奖、十八届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双年展优异奖、首届中国设计大展(文化部)提名奖等多项大奖。研究方向:哲学语境下中国图形设计探索、商业设计师的生存现状。2013年3月7日,《设计·中国》 (design.cn)对吴中昊进行了采访。 

  

 

    换有形为无形的状态来表达设计 

    2010年末,吴中昊开始筹划创立一个非盈利的网络组织视觉战略联盟,他当时想通过网络传媒的形式招揽在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工作的80后新锐设计师。对此吴中昊做出如下概述:在设计公司工作的80后设计师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诸多设计活动,如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而在商业设计领域,我们能够做一些与学术相关的设计活动,这种锻炼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策划一个这样的组织,能够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发展。 

    在面对如何权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一直强调“生活第一”,只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在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里他都让自己以一种轻松的状态融入生活、工作中,他说这样会让他的工作、生活更好。除此之外,他提出设计师应该每年定期外出旅游学习,多提高视野和设计感受。他认为设计灵感大部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如果单一的给学生说设计源于生活,学生们可能很难体会到,所以需要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真理。 

    对于设计,他一直提倡“设计无形”,认为设计是应该没有束缚、可以任意打破常规,以形成新的设计效果。他对我们谈到做设计的应该用一种“换有形为无形”的状态来表达一切可能的设计。 

    他于2011年加入了ICOGRADA的国际会员,成为全球第220位成员,也成为中国仅有的12位成员之一。央美的王敏老师、肖勇老师等也在此列。回忆起受ICOGRADA董事会主席Marilena Farruggia邀本届ICOGRADA 50周年及世界通信设计日(WCDD)27周年纪念英国伦敦户外平面设计展的邀请时,他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能和各个国家的设计师进行设计思想上的交流、碰撞。这个展览本身虽然不是纯学术型的展览,但是它代表着商业设计发展的形势,他自己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更好的展示中国文化,因而此次受邀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2013年11月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主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他收到邀请涵时也深感荣幸。对此他向我们谈到了今年世界设计大会的主题——“设计方言”,而他的作品主题则是发现中国,也是受邀参加今年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的主题作品。这件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碑文作为设计元素,利用国际化的视觉符号中英文结合,通过中英文字体的解构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整个系列作品给人以动静结合之感,流露出虚实相生的中国文化意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文化的交融。 

    一件作品是一个电影、一个故事 

    在得知《未来》这件作品获奖时他觉得又意外又开心。他回忆起去年7月1日,那天正好是周六,早上起来打开邮箱看到组委会的邮件,被告知作品获得了第一名。他笑道:“第一瞬间甚至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看了才得以确定。”随之第二天组委会的Facebook也将这个消息刊登出来。 

    《未来》作品的创作是受邀参加当时中国设计师许力在捷克策划的捷克NEW FORM国际平面设计邀请展。他起初构思用一种不同的手法进行创作,希望较之以往的设计风格有所突破。他非常喜欢电影,因为他认为电影可以通过很小的一个人物故事来表达一种很有爆发力的电影艺术,所以有时会分析很多国外海报大师的作品、例如岗特兰堡、卡里碧波的海报作品。 

    他认为每一件海报作品都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但现实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过程、吸取到的也许只是作品的片面性,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他的设计作品《未来》中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故事,在主题的表述上反应人物发展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他的未来。他考虑用儿童作为一个元素、一个开始——当代儿童的未来是需要我们的关注。他讲述到作品《未来》通过黑与白作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一个硕大的圆形,突出了空灵、迷茫、挣扎、痛苦、无奈的感受,给人以瞎想的空间,带来心灵的触动。评审团德国设计大师岗特兰堡曾这样评论:“未来作品不同于中国海报设计的任何一个风格,有独特的个人思想和魅力,我看到了亚洲海报设计新星正冉冉升起。” 

    设计服务于社会、群体 

    谈论中国设计行业现状时,他说:“人只有观察好动向,才能做得更好。”在这些年的商业和学术游走中,对于商业设计、学术设计他都有自己的一套面对方式,一是怎样去迎合商业设计,二是怎样去创作研究学术设计。商业设计的现状就像一片大海,一望无际,没有固定的设计语言,而他个人则一直把商业设计归纳为服务行业,设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体。面对客户的建议,自己要用专业来说服对方,尽量保留自己的设计观点。要把客户的建议和自己的设计专业融合、对比、思考。 

    在以往的学术交流中,他认为国外的设计师比较注重图形、字体的设计,而国内设计师对图形的认识相对还比较肤浅,虽然在教学中引进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但对图形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而已,后期没有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比较注重传统的设计模式,虽然很多设计作品中出现了英文,但中英文的国际化设计思路整体看来还是很中国化。现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很多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留学教育使中国的设计理念在不断地打破固有的模式。 

    他谈到“十二五”时期国家一直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协委员潘鲁生提出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他认为这个战略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实在中国,国家设计战略一直是一个空缺,而美国、英国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注入,我国的邻近国家日本、韩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大国竞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中国还没有得到发展和更深入的研究实施,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很希望中国设计可以真正意义的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实现产业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发展,与国际接轨。 

    他讲到近年来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很快,但存在诸多问题,他认为一方面是整体设计战略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的学院派形式没有更多实际的设计需求。高校教师一般都是硕士毕业或者博士毕业亦或是国外留学高背景进入高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商业设计,缺乏实践经验。他们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设计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所以培养的学生很难胜任商业设计要求,毕业后就严重和商业脱轨。我认为今后的高校教师需要有商业设计背景,教学应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商业设计的价值性,胜任商业设计工作。 

    “任何的色彩都可以褪去,只有黑与白是永恒的” 

    在2011-2012年间,他获得2012德国莱比锡世界海报展第一名、“GOOD 50X70”第五届意大利社会海报竞赛最佳设计奖、第八届乌克兰国际生态海报三年展特别奖、第八届意大利国际图形及平面设计展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对于他个人而言参赛的过程能够极大的鼓舞自己并且坚定创作信念。 

    评审团曾这样的评论过他的作品“圆光中出现了一个孤独的图形是由‘未来’一词强调的鲜明形象,体现了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而他自己有着这样的见解:“我的作品除了一些特定主体的海报而言,都是黑与白的作品,因为我认为“任何的色彩都可以褪去,只有黑与白是永恒的”,所以他对黑白两色情有独钟。而评审团对于他作品的评论是通过关注个人命运,引发众多人的思考。图形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一个事物、一个图形,更重要的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有情感的表达。”一个作品就犹如一个故事,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启发性,还要有过程。所以经常看看大师的设计作品,细细品味他们的设计思路,再善于总结,可以收获很多。 

    设计师要商业与学术齐头并进 

    他希望在今后创作中能不断的创作新的设计作品,并在学术设计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商业设计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不是设计而是沟通,沟通大于设计,所以一个设计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多写文案,因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一个好的“文案”。对于未来他怀有憧憬,希望在5年或10年后能进入高校教学,把自己学到的商业设计经验不断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领略商业设计世界。 

    对于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现状他一直关注着,他回忆当初在北京工作期间,曾和很多央美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很多在校学生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渴望学到更多的东西。他觉得大学生应该多去实践,学校提供的资源毕竟有限,有很多的东西需要社会实习才能体会到。提早接触商业设计,对毕业而言是一个好的铺垫,这样在毕业时能够更好的胜任商业设计。另外就是提倡大学期间多参加设计比赛,锻炼自己的思维,多创作好的作品,为自己今后做好铺垫。2011年11月11日、2012年5月17日他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山东工艺美院做了讲座,在讲座中分享了设计理念和心得,他认为我们在做好商业的同时,也要做些相应的学术活动。而在另一方面他谈到设计师要学会自我提升和推广,设计师在做好设计的同时要善于推广自己,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强调了商业与学术齐头并进。

编辑:曹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