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伟:什么是公共艺术

发布: 2013-01-11 00:00 | 作者: | 来源:

  编者按:汪大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汪大伟教授2012年12月20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的城市公共艺术论坛上所做的演讲。

  何洁老师跟我说:“你第一个发言,你给公共艺术下一个定义吧。”事实上我不是给公共艺术下一个定义,而是在本来就讲精的定义上来描述一个现象。大家像瞎子摸象一样阐述公共艺术。接下来我就把我们这么多年来对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解以及国际上有关公共艺术的案例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什么是公共艺术。

  学科概念的确立

  199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提出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并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公共艺术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在国内首次提出将公共艺术作为学科来建设。

  基础建设到理论建设

  接着是在“211工程”中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学课建设,这是一个从基础建设到理论建设的过程。

  理论体系的构建

  2001年公共艺术成为上海市教委第三期重点学科,构建了公共艺术的理论体系。

  基本形成学科发展模式

  2009年公共艺术成立了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也就是成为了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作中心,这样公共艺术从实践成果到新兴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模式。

  知识服务社会,探索协同创新模式

  2011年上海成立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意中心现在也成为了上海市申报2011年国家协同创新计划的一个前筹概念,实际上我们跨出了一个知识服务社会、探索先锋创新的模式。

  国际公共艺术奖

  我们也在2010年创办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公共艺术专业杂志——《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杂志与美国《公共艺术评论杂志》、利物浦双年展、新西兰国家美术馆共同发起“国际公共艺术奖”,旨在交流、推动国际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第一届公共艺术奖的研究已经获得了141份研究成果,我想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从各个方面探讨公共艺术是什么。

  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第一个案例:美国德罗·圣地亚哥,出生于墨西哥。他的代表作《2501个移民》充分的体现出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墨西哥大量城镇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若干年后亚历杭德罗·圣地亚哥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墨西哥,发现年轻人、壮劳力都已经离开了,他计算了一下从农村出去的大约有2500人,就在当地塑造了2500个雕像来表示思乡之情,在这个过程之中,他的女儿出生在墨西哥,所以他就多加了一个塑像,成了今天的2501个塑像,这样在整个公共空间里面充满了思乡之情。

  第二公共艺术是无声的进化。英国艺术家杰森·德凯尔·泰勒在墨西哥坎昆国家海洋公园的海里面雕塑了400多个墨西哥各个阶层的居民。这样的海底成了非常壮观的公共雕塑公园,每年吸引大约75万的游客潜水游览。他是在保持海洋生态的基础上(在水泥的雕塑上依附着一种水生植物,它保持这一种海地的水生生态),创造了这个伟作。在整个过程之中,为大家证明了公共艺术不仅存在于陆地,而且在海洋地下空间中人类的公共艺术也能存在。

  第三个是尼日尔的公共艺术。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在尼日尔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空间,这里有望月台、望日台和还有一个在既可以作为课堂又可以作为望月(日)台的公共空间中建立一个公园,当地居民既可以在这里上课,又可以观月(日)。

  第四个是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在澳大利亚建立的《内无》。这是一个融合了光、水、空气的雕塑,它利用地形在地下建立了一个光的雕塑,结合了光的麦色和水的透彻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自在的感觉。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主张,也是一种艺术理念

  公共艺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应大众而生,为大众所需而发展。美国华裔艺术家凯蒂·张在社区边上的一个小破屋的黑板上出了一个题目:“在我死之前,我想要什么。”这样的一个填空题困惑了所有的居民,平时小区里的居民是相互割裂、互不来往的,但因为这样的一个题目,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人们从面对死亡时最后的需求的交流来达到居民们心灵的沟通。这个事件也在各地的网站上掀起了人们做公共艺术项目的热潮,它反应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想法勾起了大众心灵的沟通和碰撞。

  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公共文化活动

  2009年—2010年,我们在曹杨新村举办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曹杨新村是由苏联援建的上海第一个功能新村,当时住进的人主要是50年代的劳模、技术人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它被边缘化,居住在那里的很多人怨声载道,年轻人走了,剩下的那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们感到很失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公共艺术去唤醒他们的自豪感,这次活动受到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同行的共同关注。在这个活动当中,一个加拿大的策展人发现中国人能够把隐私的被单晒在外面,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就转换了一个思路:每个人在被单上写一句你最想讲的话。每一个居民都亮出自己最心爱的被单,写上自己最想讲的话。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学生把五十年代儿童时期流行的一些游戏在当地重新再现。居民们看的非常欢乐,因为全是儿时的记忆。把破旧的晒衣服的栏杆通过一种色彩的构建,使环境得到美丽的变化,也是非常低成本的运作活动。

  一个荷兰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新区建造过程中建造了一个临时小屋。这个小区在2012年终将全部完工,将入住一万八千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小屋先后有不同的人入住。在这个小屋当中,艺术家连续了三年做了这个项目,不同的艺术家入住和当地的居民搞一些文化活动,对小朋友们进行一种艺术教育,建立室外电影场。同时把这个社区作为一种长期的运作机制来运做,把世界各地艺术家驻地与当地的居民沟通交流提升社区的文化。

  《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这个作品是因为在城市化过程当中有一些农村圈地后变成了城市以后有一些荒地被废弃,所以09年一些艺术家在一个社区的荒地里进行开荒种菜种地,又回归到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公共艺术的一个项目里,所以在这里面居民又成了农民。每到一个收获的季节他们把吃不完的东西做成果酱,有一些还做些礼饼,馈赠给亲朋好友,加强了公共社区之间的人的一种沟通交互,也就是找出一种人自己最原本的政治状态。

  公共艺术是一种用艺术语言的方式解决公共社会公共问题的运作机制

  我前一段时间在艺术双年展上看到一个典型的运作机制的案例,当地一个社区的荒地想改造成一个公园,他们在当地社区将要改造的地方建了一个棚,有社区志愿者在这个棚里。艺术双年展时,全世界很多艺术家都去那,他们在展场的一条路上种上很多鲜花,引导艺术家们到这样一块空地的小棚中休息散步,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如何把这块地建造成一个公园。利用一个在小棚休息的间刻,志愿者花费半天坐在那收集艺术家的想法,这个也是公共艺术的一个作品,将它反映到实际中运作机制。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叫足球场,一个西班牙的艺术家跑到中东沙迦地,因为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不停的发生矛盾和冲突,他就在两个社区当中画了一个足球场,利用足球场进行了一次增进人们之间友谊的比赛。通过这个友谊比赛打破了两个民族的矛盾,非常融洽的玩一场游戏。画了这么几条杠,就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民族矛盾。

  还有一个卢旺达治疗项目,这是美国叶蕾蕾的一个项目。他带领了三个志愿者去了卢旺达的一个城镇,在那有了民族矛盾冲突以后,杀了一万多人。他在这里建了一个万人村。当时当地居民情绪非常低落,都沉浸在一种悲哀的生活当中。他们做了一个叫公共艺术的治疗方案,首先他把这个万人村作为一个纪念缅怀的地方。他率领着当地的居民建设构思一直参与,在这个创作活动当中,他们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把对未来的憧憬做了充分的表述。这样把在一个种族冲突后沉浸在悲哀里的气氛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所以公共艺术也是一种治疗人们心灵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特有的创作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完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创造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的转变,促使创作成果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公共艺术应该遵循并强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同人文环境建设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人文关怀到人的幸福指数的提升的作用。

  公共艺术当下的任务是关注社区人文精神与幸福心理指数的同步提升;关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资源之间的结合在中国的特色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作为院校我们应为公共艺术积累更多更好的创作成果,加速探索知识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公共艺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