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宋建明,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任现职起于2001年至今。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10月18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活动校长论坛开幕,围绕艺术与设计教育相关问题,记者现场对宋建明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这次论坛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专家都来了,这也代表一种文化之间的融合,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你认为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与教育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从而规避文化差异之间的不利影响?
宋建明:从今天的研讨会来看没有发现文化冲突存在,今天的议题也不足以引发这种话题。其实演讲者每个人还是在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相互借鉴。如果要说怎么样把自己的文化和别人作很好的交流的话,首先就要把自己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梳理好,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当你有了很扎实的工作,与人交流就有资本了。这个方面你们学校是做得比较好的。你们对山东地域内的很多传统文化的载体都有很多的收藏、整理。但光做这些当然还不够,还应该要做更多的分析和研究,比如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当代的产业状态的分析,以便让传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活化。如今中国已处在当代的世界格局里前头的位置,还要做好与产业、与市场接轨的工作。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以自己为核心必做的基础研究。然后从中总结出我们可以向世界传播的那种普世价值的精神。用这样的精神跟世界交流,才有可能引发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与差异,就可以碰撞出一些灵感,彼此就会有收获,或者引发可以更深探讨的话题。
像回避瘟疫一样回避雷同
记者:目前的设计院校存在于各院校之间,从98年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设计被工科类、综合类大学引入,越来越多的结合了其他学科类别,这与传统的艺术院校存在很大差异,您认为如何立足于自己院校优势来处理这些差异呢?
宋建明:首先,我们要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认为全中国各个学校都在办设计专业,说明我们设计学科很重要;另外,是现实生活中对设计各专业有需求,这就是我们教育所处的一个基本的环境。其次,各校要非常认真严肃地思考的话题,一是刚刚在论坛中提到的设计学科老话:“我是谁”?“我是什么”?“我周边服务的对象需要什么”?这个自问命题要答好,回答好了,以后就知道我们的工作该怎么做了。然后再结合各自的优势,发挥好作用。像中国美院,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都比较有基础的地方,设计学科在此间如何汲取营养,化生出有地域文化新的特色,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咱们山东工艺美院有传统的根,又居齐鲁文化所在地,那么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正宗儒学营养下设计生态要研究好,你们研究的东西我就会很好奇,各校一定要把握住什么属于自己特色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在学校里有一句话经常跟我的同事、我的研究生说的:“像回避瘟疫一样回避雷同”。比如我关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但是我坚决不学你们的做法,我要与你保持一定距离,但是我会来研究你,我来学习你的精神,但不学习你的样子。因为我们两校地处两地,师生团队的状况跟你们完全不同,交流是可以的,但是能简单的模仿。我相信潘鲁生院长也不会简单的跑来学国美,因为校情不一样。在我们看来:“山寨”传统跟“山寨”西方同样都不可取。一定要深入研究本土、传统资源以及精神,同时也要深入研究西方发展的大趋势,得出几个导致方向性结论后再思考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这样才是我们正常的路。
记者:工艺美院在传统文化做的一直还不错,但是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思考。传统得工艺美术在90年代占据了整个行业得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越来越处于一个弱势,这对学院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宋建明: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跟以前不一样肯定是正确的,要跟以前一样那就完了。但问题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在传统里头需要辨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糟粕和精华共存的事物,这个是要靠智慧的。另外才是怎么传承、怎么转型、怎么出新这,个是第二个要注意的地方。
记者:如何看待设计潮流问题?
宋建明: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是不相信算命那样的预测的。但是我想我知道怎么去梳理问题,然后去找到破解难题的途径。一旦我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去调研,会去作分析,会非常理性的思考,然后再向世界上传承传统做得好的那些国家学习,比如欧洲、南美,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一部分的东南亚国家,他们在这些方面做的很好,研究他们,对我们是会有所启示作用的。
记者:这就是像刚刚您说的我们要学习他们灵魂中好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的样子。
宋建明:是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外表形貌,是那种深层的精神性的东西,以及他们的转型升级的方法。这样,你的答案也就自己浮现出来。
记者: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孕育的文化,中国现在飞速发展咱不能否认这个进程,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生活从农村办到了城市来,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文明也搬到了城市来,比如一些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联、剪纸、年画、拜灶神等东西,这些传统的文化都没有传承过来,甚至说让一些传统的文化失去了她发展的空间正在消失,作为设计院校、美术院校的角度您认为怎么从课程安排、教育方面去解决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
宋建明:中国传统艺术以前的传承主要是研究内涵与程式化的关系。现在我们面临着的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这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从现阶段来看,人们进入城市生活和发展肯定是比守住农村要积极、要明智。问题是人们必须在不断学习中适应这个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农村的生活方式搬到城市是不明智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把老百姓的传统积淀的文化扔掉,那个文化要变成我们再创造的资源,我们要好好的研究。今天我们的都市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新风尚、新民俗,这是当代要思考的。要抓住传统那个文脉的根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中传统依恋的诉求,再与我们现在的设计方式连起来思考,不就有答案了吗?
智慧不等于知识
记者:刚刚在论坛中你提到一个“古法”,那么你是怎么把它应用到设计中的?
宋建明:筷子就是古法,头梳也是古法,这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那不就很正常了吗,只要很顺的能用过来的,你就用起来呗。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抓一个考古的事情去硬用。其实中国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智慧就是什么东西都很得体地用。是一种顺势而为,而不要故意的拿农民的一个什么东西用在不合适的位置上,例如iphone上面一定做一个编织物。所有东西都是要得体,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样的一种判断和思考是智慧的,而不是知识,智慧并不等于知识。
记者:就像很多人读了书并不代表他有智慧,很多有智慧并不代表他一定有学历。
宋建明:是的,农民是很有智慧的,但他不见得有我们所说的那种狭义的知识。
记者:国美也做过很多公共设计项目,那么你认为如何把设计艺术教育和公共性设计项目结合起来,如何去寻找这个契合点呢?
宋建明:院校关注自己所在的城市,并且积极地为它献智出力,这是必须的。如果国美有一点经验可以说的话,就是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同杭州市委市政府签订了市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只要政府有难题,他们就会来找我们,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美院会有这么多的城市有机更新综合保护方面的工程工作。他们在正常招标都做不好之后,就会有美院顶上。当然,美院会以自己的优势和方式琢磨出让他们会觉得眼前一亮的方案。因为我们院校这帮人是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当然要比一般的单专业的公司做的好,我们的想法是有境界、有追求的,而他们主要是干活的。我相信你们学校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并且能够做好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做一些实在的案例,让政府、市民看到,觉得这个好,那你们的机会就来了,这个也是一种与其他的专业公司博弈和竞争。
记者: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