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维度”展览海报
2015年12月9日,“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的第四回展览,继中央美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国画部分以及“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三个展览之后,又一次从学院美术馆藏品的角度梳理学院的历史和学术传统。本次展览由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学术总监,继续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曹庆晖策划。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
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
策展人曹庆晖
上午十点,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副馆长唐斌、典藏部主任李垚辰,展览策展人曹庆晖出席展览媒体发布会,与媒体分享展览的理念由来、展览构架以及美术馆藏品研究的大计划等。
展览媒体发布会现场
作为学院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一直以来极为重视藏品的系统梳理和学术研究,自2012年参加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以来,动员全院学术力量,持续推出一系列立足馆藏梳理学院演进历史和精神传统的研究性展览,受到极大好评,并连续获得文化部“全国美术馆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表彰。1950年4月1日中央美院正式建立,它与新中国的文艺需求密切联系,在大文艺方针的政策指导下,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培养美术人才,这其中有众多可供讨论的学术话题。策展人曹庆晖介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改造问题”是文艺讨论的大潮流,这讨论的焦点其实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民族传统绘画。因此本次展览就聚焦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传统绘画的态度及相关举措,这也是展览的两大主题:走出去和收进来。
“传统的维度”展览现场
中央美院建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学院师生积极走出校园进入那些经过初步科学保护和整理的洞窟、宫观、墓葬,临摹古代工匠制作的壁画,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和精神财富”。这也逐步成为国、油、版、雕、美术史各系实习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当年师生临摹的壁画不少被保留在今天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成为五、六十年代教学“走出去”触摸传统的有力证据。本次展览展出多件当年的壁画临摹作品,包括敦煌石窟壁画、炳灵寺石窟壁画、麦积山石窟、法海寺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其中吴作人、叶浅予、刘凌沧、陆鸿年等艺术大家的临摹精品也在展览中展出。
“传统的维度”展览现场
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央美术学院在政治压力相对舒缓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非常有眼光和远见地从北京的画店和市场收购了三百余件宋元明清卷轴画,这就是展览所谓“收进来”的呈现部分。这些作品现在看来是学院的一大笔财富,但在当时看来更体现出美院人的一种文化前瞻性,王璜生馆长介绍,在他与一些老先生的交谈中获知,当年购买这一批作品是为构建有艺术史逻辑的视觉系统,通过原作提高教学的视觉判断力。后来因为社教、文革的到来并没有真正落实,王璜生馆长也希望这些藏品能在制度保障下有效用于研究和教学。这批购藏的真迹反映出比较明确的绘画流派和名家更迭逻辑,当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中央美院藏古代书画进行鉴定,最终有117件被认为是真迹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录》,其中有大约82件就出自这批购藏,本次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宋代《山鹊枇杷图》、元代《罗汉图》、明代林良《古木寒鸦图》、明代沈周《云水行窝图》、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等都为珍品中的精品。
“传统的维度”展览现场
展览一方面作为学术话题讨论了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绘画传统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极具当下意义:当下文艺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该怎样的焦虑和思考,怎样认识传统及其价值与命运,怎样认识我们曾经走过道路的经验与得失,已经成为当下思考相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坐标轴。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16年5月4日。据策展人曹庆晖透露,展览期间将会更换一批展品,分两期一共展出八十余件作品。
编辑 陈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