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师生团队助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形象景观设计

发布: 2022-03-04 20:58 | 作者:李中扬 | 来源: 首师大视觉设计教育研究所李中扬


筑梦冰雪,同向未来。20222月,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史,为奥运留下了全新的技术标准,将开启全球冰雪运动新篇章。作为巴赫主席用独具匠心和叹为观止来形容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其形象景观设计完美展示了北京冬奥会的理念、愿景和中国文化,助力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21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正式接到《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关于商请选派优秀团队参与冬奥会场馆景观设计工作的函》。设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校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建勇研究员、院长王海滨教授等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了以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中杨教授牵头的高水平设计团队,及时高效的对接了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处以及首都体育馆、延庆冬奥村、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等场馆负责团队,为确保形象景观设计高水平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半年多的时间,我校师生设计团队根据冬奥组委的服务比赛、关注镜头、清晰理念、传播文化、统一形象要求为设计原则,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元素为核心,结合场馆空间条件和流线需求,多次现场考察、踏勘,初步了解三个场馆的结构、功能、流线等特点,通过观测和选择最佳的形象景观与展示节点,结合平面图进行实地标对,强调规划和推演形象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就工作组织情况、设计方案、疫情防控、残奥转化等向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进行汇报和方案沟通。从酷暑到严冬,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多次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创意设计上体现了国际视野与国家形象、人文精神与视觉文化、科技彰显与观众体验的完美结合,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望,最终圆满完成了此项重大设计任务,受到冬奥组委肯定和文化活动部陈宁部长的多次表扬。

(设计团队前往北京冬奥组委进行汇报、考察)

一、首都体育馆形象景观设计项目

  首都体育馆始建于1968年,是本届冬奥会北京赛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馆,主要承担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项目。改造后的场馆南侧观众区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曾经见证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典雅的米色墙面、深色的玻璃窗以及缀满直线条装饰的外立面处处可以体会文物的科技与设计价值所展现的细节。为了配合营造场馆内最美的冰的观赛体验,且因疫情因素初次踏勘不能进入场馆内部实地测量等条件限制,如何通过形象景观设计将各个功能空间的结构、功能、流线完美展现是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设计团队考虑的主要问题。冬奥组委形象景观处主管王哲、负责人李中杨教授、项目总监张通、李僮以及工作室研究生林诗若、梁芙蓉等在酷暑下踏勘测景、在暴雨之夜加班设计,尝试采用核心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立足基础规范、紧扣赛事项目、突破空间限定、演绎动态流线、深化场馆节点、打造镜头亮点、营造视觉新意,既传承和发扬了原来的历史脉络,给场馆融入更多生命力,又延展实现了简约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式的空灵与浪漫,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如期归来,设计助力焕然一新

   从25日至19日,伴随着北京冬奥会中国队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项目第一块金牌的产生到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第九块金牌的完美收官,首都体育馆成为中国队争金夺银的福地,形象景观设计作为烘托赛事氛围的关键因素在镜头中大放异彩,团队坐席、等待席、等分席的造型设计、赛道四级围档、电视转播镜头区域、奥林匹克大家庭区、记者席、混采区等视觉延展设计亮点比比皆是,一抹冰蓝、一抹青绿,中国文化、中国诗学意境视觉画面视伴随着轻灵柔润的冰刀舞出了美出天际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共通、共鸣的情境和氛围,实现了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美感体验。

(首都体育馆形象景观设计效果图)

(首都体育馆形象景观设计实景图)

(冬奥组委形象景观处主管王哲指导首都体育馆形象景观设计团队工作)

二、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形象景观设计

   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位于北京延庆世博园国际馆,承担着为冬残奥健儿打造高光时刻的重要任务,场馆预计将为27个项目的获奖运动员举行颁奖仪式。设计团队从组建开始就按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标准,全力推进场馆形象景观设计工作。在场馆项目经理程若愚的协调下,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设计团队一行与业主单位紧密合作、实地踏勘,始终保持一步也不能错的精神状态,以无障碍设计为核心,精确设计细节,全力保障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方便、畅通、安全的运行。
国际馆作为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筑,顶棚的雪花集雨水收集、光伏、采光、遮阳等众多绿色技术于一体,体现出了绿色生态、节俭办会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设计团队借景添彩,以冬残奥会核心图形加以延展,强调"景观中的景观",梳理功能空间结构,对立板进行合理包墙,对坡度行进路线的多视角、多维度视觉进行优化。作为场馆的重点设计区域,颁奖广场舞台以生命之树命名,运用3D设计将舞台作为展现颁奖仪式和颁奖演出的载体,融入长城、冰雪文化等设计元素,以冰雪中的参天大树为主要场景,运用雪花造型进行点缀,冰雪幻化的冰树结出晶莹剔透的雪花,充分体现冬残奥会运动员雪中生长的意志力,赞美生命、奋力拼搏、生生不息的体育运动精神,展示中国之美、运动之美和生命之美。

(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形象景观设计效果图)

(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形象景观设计实景图)

(设计团队与冬残奥会颁奖广场形象景观项目经理程若愚现场共同商讨方案)

三、延庆冬奥村形象景观设计项目

 第一次踏勘延庆冬奥村,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半开放中式庭院组团式掩映山林间,一幅山水自然与冬奥场馆和谐共生的中国北方美丽山村图景映入眼帘。整个冬奥村分为居住区、广场区、运行区,三大区域互联互通,为世界各地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一站式生活服务。而山地建筑自北向南顺地势叠落,地形高差明显,交通流线错综迂回等现状也为形象景观设计带来挑战。让景观色彩、元素更好地与山地景观相融,体现出万物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和环保简约的国际理念,保持环境整体的恢弘气势同时又能在生活空间中营造出温暖宜人富有文化气息的感受,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村的设计理念始终贯穿设计团队的脑海中。
 
通过多次踏勘,设计团队首先细致调研了冬奥村赛时使用的具体功能需求,包括防疫、抵离、物资运送、临时活动等各种情况预演,梳理出合理的交通流线和运行区、商业区、居住区三个主要区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应用不同的色系和设计元素,以保证赛时冬奥村内空间动线清晰,人员生活高效便捷;其次,根据流线规划反复推敲视觉形象景观节点的布局和主次关系,力求空间节奏张弛有度,疏密得当,突出各个空间的不同氛围;然后在空间设计过程中经过大量探讨与修改,将冬奥会核心形象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如千里江山”“冬日冰嬉”“火树银花等灵活结合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在运动员的非赛时生活环境中营造出活力、温馨、浪漫、舒适的氛围。对于村内一处清末时期的小庄户村居住遗址,设计团队在古村落遗址区旁的栈道和遗址区内结合山高水远、上元花廊等景观小品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了入住运动员的青睐。

(延庆冬奥村形象景观设计效果图)

(延庆冬奥村形象景观设计实景图)

(设计团队在工作室商讨方案)

  总之,首都体育馆、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延庆冬奥村的形象景观设计项目是设计、审核、再调整、再设计的整体过程,同时,需要符合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以及运行团队层面的要求。我校师生设计团队从学科和专业角度出发,注重进行设计理念、原则和特色的梳理工作、形象景观设计的色彩、元素规划和规范应用、确定各景观区的流线与节点、电视转播镜头景观区域设计、F0P(比赛区域)整体景观布局、临建设施造型设计、运动员流线景观、观众流线景观、媒体流线景观、奥林匹克大家庭(VⅠP)流线景观的系统设计、奥运场地现场踏勘、完成一馆一册的设计制作、与深化设计团队和制作团队的沟通协调等工作。北京冬奥会的完美闭幕,我校师生设计团队贡献了行之有效的首师设计力量,形象景观设计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语言所蕴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的美学精神,助力创造了北京冬奥会的精彩、非凡、卓越。
   3
4日,北京冬残奥会即将拉开帷幕。在温馨的标识、全新的形象景观设计方面,我们向冬残奥会呈现了新的视觉。两个奥运同样精彩,靶向发力、笃行实干的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团队期待残奥健儿逐梦冰雪、再创辉煌!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建勇研究员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李中杨教授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形象景观设计项目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团队

项目总指导:常建勇、王海滨
项目总负责人:李中杨
各项目团队负责人:李中杨、张彪、谢明洋、江寿国
项目总监:张通、李僮
团队参加人员:林诗若、梁芙蓉、李绍彪、张欢雨、葛晨露、张仕栋、赵晓玉、周媛媛、陈雨菲、韩福森、贺顺畅、林国航、刘宇、张苏洋、董庆鑫、谷傲、李晓梅、吕卓彦、谢广心、杨轻舟、张路南、张钦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