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艺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艺术主题创作的思考

发布: 2016-07-12 00:00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 设计·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在文艺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讲话不仅直指文艺创作的本质与现实,更体现了深刻恢弘的历史文化视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与战略视野中,从价值观等各层面对文艺问题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文艺发展规律与工作导向的深刻阐释。
   一方面,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崛起扩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遭遇动摇和解构,中国传统文明秩序渐渐失去主导权和话语权,尤其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甚至道德与精神的扭曲迷失不同程度存在,提炼符合时代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念、凝聚价值理想的“最大公约数”、塑造重构中国现代文明秩序,成为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价值共识和精神纽带,突显了当代中国文明秩序以及国人意义世界的自觉。另一方面,文艺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转型期文化以及核心层面上价值观问题的表征,文艺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也必须把握价值观的关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切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深入剖析和部署,也是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鞭策和指导,需要我们把握主题、把握关键,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大学对于文艺使命的担当,思考和探索艺术院校对于艺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题材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以及更深层次上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践,思考和探索大学培养的人才以及我们的骨干师资如何“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及如何“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因此,我们提出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深入课堂学习、深入生活实践、深入理论研究,开展一系列深刻、丰富、持久的主题创作实践。一方面是实现艺术院校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是实践艺术院校的社会使命。即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进一步凝聚全体师生关于艺术创作的价值共识,强化艺术创作的历史与文化使命感,深化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自觉,通过植根生活的创作、服务民生的设计、来自田野的调研和紧密对接日常生活空间的宣传创意推广,实现自身素质、境界与大学精神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思想引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具体从学校的学科专业构成、教学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的基础以及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出发,我们计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记录沂蒙”美术主题创作、“设计服务民生”主题创意设计、主题创作理论研究与调研等四个版块进行实践,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诠释与传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现实民生设计以及与主题创作相关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和田野调研,尽可能在历史题材发掘与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文化宣传与理论建设研究、日常生活的设计服务与文化引领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
  要全方位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从宣传系统设计的意义和价值上看,一方面,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人文艺术领域自“语言学转向”、“理论转向”之后经历了“图像转向”,“图像与社会、自然、技术、政治、文化、族群等等与人相关的一切,图像的背后不但存在着个体的生活、喜好、意识、观念及价值取向,也包含了族群的‘集体意识’及其观看世界以及与其他族群的关系和相处的方式”,图像集中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地缘政治、权力秩序、文化心理、族群意识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19中期以来,从经典文学作品到影视等文化产业,各国普遍重视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图像表现国家精神、开展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传播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力,甚至普通的卡通形象也成为国家精神的载体,体现了国家精神建设与传播方面的自觉意识。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文化传播的视觉化、图像化趋势,着力发掘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系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意义得到有效的媒介化和符号化处理,通过直观可视的形式加以传播,切实把握塑造和传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的构成内容上看,要拓展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要进行全面的视觉诠释与设计传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结合当今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梳理传统文艺的价值要素,把握蕴含优秀传统美德的文艺典型。民间文艺往往以本土化的语言表达了生活的理想,诠释了民族传统美德,老百姓几千来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求大同等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广泛的民间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这样的民间文艺样式,可以尝试选取典型,在建立相关文化库、信息库、素材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载体和形式上看,信息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加之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的全球竞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新形势与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地传播、广泛地认同、有力地践行,还要把握当前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成为信息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核。就此,要积极发掘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及历史积累、群众基础、潜移默化影响力的文艺资源,加以创新转化,使之作为典型的符号语言、有生命力的形象,融入当前的信息传播,或成为现代文化产品的文化芯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挥影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从视觉传达、造型艺术、数字设计、网络传媒、公共景观、内容素材、媒介更新等各方面,开展主题创作和设计研发,结合艺术与设计的专业特点,开展公益宣传画、影像作品、数字内容产品、造型艺术作品等创作与设计制作。
   从宣传设计的影响上看,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不能仅作简单的说教,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力,共同参与文艺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和传播。正如心灵手巧的手工技艺,包含有精益求精工艺境界的追求;年画、剪纸等艺术样式,与民俗相联系,包含有美好生活的期待;传统仪式性的活动,包含人情道德的根基。我们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参与、服务相关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文艺传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弘扬有载体、有基础,更好地发挥培育与养成作用。要让老人看了以后有认同感,觉得我们老一辈就是这么做的;让少年儿童看了以后有感悟,觉得我得学、我得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宣传设计要有生活,接地气,要通过事件、故事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去阐释和传播。“本本主义”是不行的,艺术家本人不被感动,创作作品缺乏感动,也永远感动不了观众,一定要让宣传设计上去感动人,让核心价值观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二、“记录沂蒙”美术主题创作
  艺术院校要找准创作角度,在山东展开沂蒙题材的主题创作和文化诠释很有必要。齐鲁大地上,沂蒙作为革命根据地,有非常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多样的自然地形地貌,作为一种图像符号资源,成为全国各地美术家选取和关注的素材来源。一大批表现沂蒙革命历史、风土人情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形式技巧、视域眼界,阐释了多向度的思想内涵和意境主旨,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美术史特别是当代美术史的题材和内容。那么,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深挖沂蒙精神?因为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思想资源,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磨砺中积淀生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和经验,可以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极富生命力的美学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精神资源”。
  在主题创作中,一方面,历史题材非常重要,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比如蒙山沂水,我们对它的认识到底有多广、有多深?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人文精神气息也浸润着自然风光,怎样全景式地描述沂蒙?进行怎样的影像记录?题材和角度的选择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对沂蒙的发现和阐释,不止于历史形态,还要关注它在当代的发展。沂蒙精神不仅仅是革命的、历史的,也是生活的、现实的,传递着大量信息。现实题材很重要,现实题材没人触及的我们要触及。记得去年在山东省的一次抗日战争摄影展览中,摄影家拍摄了抗日老兵题材,非常感人。为什么打动人?因为好的艺术作品背后有时间流动、生命律动和精神活动。我们今天记录的沂蒙是有历史、有故事、有当下视角和语义交织的沂蒙,很有价值。沂蒙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上也在发扬光大,比如临沂有北方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老区走进都市,选择这类题材进行创作,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对现实生活的写生很重要,写生不能停留于记录,是一种新的认知和发现。要以一种踏实的态度,以历史视野、人文情怀,去发现和表达那块热土上孕育和传承的可歌可泣的生命精神,它会让人远离形式主义,找到创作的主心骨。当代美术作品中对红色沂蒙的文化诠释,已经历了从注重政治历史观到审美精神观的视角再转换,这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趋势,我们的创作探索和内涵更新必须冲破自足封闭的状态,拓宽文化和艺术视野,达到传承与创新。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可以从中找到原创性、独创性的题材,摆脱对现代艺术的临习、摹仿、移植与嫁接,回到我们的本土文脉,表达自己的精神观念,形成自己的图像语言。这样的原创性是有历史意义的,值得留史存档传给后人。
  三、“设计服务民生”主题创意设计
  要对接日常生活,通过创意设计服务民生。强调设计服务民生,主要是从关注高端、强调社会显示度的设计,向关乎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设计拓展;从关注城市生活、追求商业价值的设计,向社区和广袤的乡村,向占据相当比重的农村人口所需要的设计服务拓展;从奖赛展览的“概念设计”,向改善民生状况、拓展生计来源、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设计拓展落地。
   “设计服务民生”主题创意设计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空间上,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中小城镇、城市的设计策略问题,不只是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保护留存,更是对民族生存、生活空间的历史文化维度的设计和建构。如英国在《英国大都市计划》中提出 “城市复兴”,“涉及到已经失去的经济活力的再生或振兴;恢复已经部分实效的社会功能;处理未被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恢复已经失去的环境质量或改善生态平衡等等。它更着眼于对现有城区的管理和规划,而不是对新城市化运动的规划和开发。”这也是我们当前亟需关注的一个设计命题。二是生活方式上,生态需求、分享趋势以及个性化定制化时代到来等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形成了新的空间。以传统工艺振兴为例,真正使蕴藏在农村、民间的传统工艺通过设计对接当代生活,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化“手艺农村”项目 ,发展设计衍生,有助于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工艺文化和劳动力的创造活力,尤其对于手工艺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将发挥文化脱贫、精准脱贫的作用。三是生活境界上,以文化、精神、生活态度为核心的设计,意义更加突出。所谓德国制造的责任意识和文化底蕴、日本制造的禅意和道的境界,都具有鲜明的标识度。我国倡导工匠精神,实质是将经济、社会发展向精神境界的层次引领、提升和充实。设计如何发挥作用,是全社会的现实课题,也是艺术院校的探索任务。
   所以,从设计服务民生落地的角度看,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重塑的设计实践、社区公共艺术等设计实践、传统手工艺设计发展、设计文化品牌塑造以及绿色生态设计、人文关怀设计等都是可以深入展开的项目,它不仅是作品,也不只是观念和策略,而是落地为一种创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以我们过去做的“手艺农村”为例,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题目做好,既做手艺农村的扶贫项目,使老百姓脱贫致富,也通过我们大学生的设计进入手工艺制作、进入市场,既是最当代的艺术,具有公共性、大众性和传播性,也符合绿色环保、符合生态可持续的需求,将真正实现与文化的对接、与生活方式的对接。山东工艺美院办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与民间生产和生活对接,不能弱化,要发扬好。
  四、主题创作理论研究与调研
  要加强学术支持,深化关于主题创作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和田野调研。国家将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首要的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要密切地注视创作实践,进行理性抽象和科学概括的,要为整个民族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是要提供正能量的”。具体到主题创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必须跟上,做好理论阐释,总结创作方法,形成调研报告以及项目研发报告,实现理论回答、理论阐释、理论总结与学术支撑。
   关于主题创作的当代性问题,必须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与解读,打消创作上的顾虑,即认为主题创作缺乏当代性。其实这是对当代艺术偏重抽象、形式、材料、观念以及强调视觉冲击力、挑战性和先锋性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回答、在创作上探索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发展问题。我们同意这样一种理论观点,即类型、风格、技法上的创新,是一种当代性;在情感上充分表达个人感受,是一种当代性;发挥艺术的作用,参与当代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进步,更是一种当代性。特别是主题创作,体现的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敢于担当,艺术创作要敢于发声,以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重大问题的历史使命感,运用视觉语言发挥思想观念等影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深化关于主题创作中重要理论命题的研究和阐释,为创作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关于深入生活的问题,既是立场和态度的问题,也是方法论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规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系统设计为例,可以成立若干小分队分别到一线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开展调研,发现民间正能量,采访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分析和把握人民群众能接受的语言,如果我们的设计语言、艺术语言脱离群众,广大群众不理解、不接受、不认同,将失去传播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主题创作不能凭空想像,一定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反哺生活,提升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我们要深刻理解,坚定立场,并进一步在方法论上探索和深化,深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进行创作、阐释和传播。
   关于创作态度上克服形式主义的问题,要展开深刻的文艺批评,艺术创作不应一味迎合比赛展览,不应屈从于市场选择,不应迷失于形式的创新和所谓冲击力,而应有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深度追求与承诺。历史上,山东的文艺创作有厚度、有传统、有精品,当前,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也敢于挑战经典,提出问题,通过艺术创作提出问题是有思路的,这也是很好的基础和氛围。当前,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艺术理论批评,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多做接地气的事,多做主题创作中弥补空缺的事。相信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发现新的人才。
   整体上,要做好创作活动的调研、写生规划,个人创作与小组制相结合,做好调研的方案,艺术创作要求精细、有高度、有深度,通过这次主题创作活动,把全体教师的创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进入创作状态,呈现一种艺术院校的全新面貌。要通过创作、展览、收藏等鼓励教师进取,鼓励他们多做艺术展览、多搞艺术创作、多深入基层生活,推出在社会上有影响力、有价值的精品力作。要深入总结和认识学校师资及创作与设计成果的价值、社会认同度,寻找突破点,在更深层次上深化提升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主题创作活动也将全面检验学校的办学思路、教学水平以及科研创作的总体水平,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提升发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整个文艺工作,包括高等艺术教育工作的理论思想指南。高校要肩负起艺术先锋阵地的使命,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基础并致力发挥引领作用,深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理解并不断丰富中华美学精神的构成与表达,以主题创作等探索实践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对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理解,更加坚定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使艺术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为艺术的繁荣与文化的复兴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