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兰翠芹教授以《探索路径与范式:面向未来的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了北京服装学院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特色,构建交叉学科体系,通过服装学创新平台与未来设计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探索中国特色设计教育新路径。
学科转型背景与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北京服装学院于2019年由综合类大学正式转型为艺术类院校,但在学科建设上仍保持多元格局。除艺术设计类专业外,学校保留工科基础,形成了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学科特色。在整个艺术类院校中,学校的工艺基础较为突出,形成了“艺术”与“技术”并重的独特学科发展路径。在当前全球化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专业如何有效融入新兴知识体系,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架构,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交叉学科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设计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交叉模式辨析
在设计交叉学科的理论建构方面,威利教授提出的设计认识关系模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阐释了科学、工程、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强调艺术不仅关乎审美表达,更是对科学探索的社会反思,能够激发新一轮的科学发现。同时参考中央美术学院韩涛教授的研究成果,呈现出设计学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设计交叉学科的真正意义。基于此,可以归纳出两种交叉模式:一是“学科交叉”,推动设计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强调在整体学科中的话语权及创新驱动作用;二是“以变应变”,明确教育主体及其需求变化。当前社会形态、国家战略、技术环境及师生需求均已改变,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到教学方法全面革新。
知识体系构建与师生共创实践
针对交叉学科建设中系统化知识体系缺失的挑战,学校着力构建完整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强调科学事实基础、科学定律支撑和理论框架完善的重要性。以数字生物设计项目为例,通过研究生物体光学变色机制,成功整合生物学、材料工程学和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发出基于变色龙变色机制的创新材料,并通过结构实现物理变色。这一实践过程形成了师生共创知识的新型教育范式,打破传统线性教学模式,建立起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推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探索与知识创造。
服装学突破与实验室平台建设
学校以服装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交叉学科建设。通过构建完整的学科发展框架,涵盖学科定位、团队建设、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服装学成功获批北京市首个新兴交叉学科平台。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学校的学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学校着力打造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该平台整合科技研发、教育培养和人才集聚功能,设有多个前沿研究方向和专业实验空间。实验室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和组织变革,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之路。
(策划:庞萌;采写: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