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德·米勒:设计的理论图谱

发布: 2025-10-29 15:15 | 作者: | 来源: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德国柏林经济与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兰德·米勒以《设计的理论图谱》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次演讲基于2010年以来ICED和DESIGN会议的4451篇论文,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对设计学科理论运用展开图谱绘制,分析出最常用理论及其学科来源,全面概述设计相关理论,并引入新颖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设计理论的重要性与研究动因

在设计科学发展历程中,理论构建始终被视为知识体系的核心与推动实践创新的基石。罗兰德・米勒教授指出,科学的本质在于构建和压缩知识,而设计理论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设计领域仍存在理论构建水平不足、理论框架应用频率偏低的问题。在现有研究与教学中,直觉与经验往往占据主导,基于证据的系统分析相对薄弱,这不仅制约了设计学科的学术深度,也影响了其跨学科融合发展。

传统文献计量方法依赖人工编码,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大规模分析需求。为系统梳理设计领域理论应用现状,罗兰德・米勒教授及其团队探索了一种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与本体论的新方法,对设计领域的理论使用进行全面而高效的图谱绘制。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处理海量文献数据,还能揭示理论之间的关联与跨学科特征。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过程

研究以国际设计会议和设计会议两大权威设计会议论文集为基础,涵盖4400多篇论文,通过本体论构建出涵盖722个理论的理论分类体系,并按照应用科学、形式科学等类别进行组织,系统呈现了设计理论的多样性与跨学科特性。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团队首先运用本体论对论文内容进行自动标注,识别其中所涉及的理论名称及相关概念。随后,结合理论定义开展统计分析,并借助句子嵌入技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将文本转化为高维向量,通过计算向量间相似度来衡量理论的相关性。

此外,该方法还能可视化展示理论之间的关系:图谱中每个气泡代表一个理论,气泡大小反映被引用频次,气泡间距则体现理论间相似程度。该方法不仅直观展示了设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也揭示了设计理论在研究中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交叉关系。

研究结果与未来展望

研究结果显示,在4400余篇论文中,约40%明确引用了某一理论。设计理论虽为主要类别,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同样被广泛使用,反映了设计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另外,多篇论文同时使用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如将心理学理论与哲学理论结合,以探讨设计认知过程与价值取向,体现了理论组合对设计创新的推动作用。

罗兰德・米勒教授强调,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设计领域理论应用的现状,更验证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本体论的大规模自动化分析的可行性。相较于传统人工编码方法,新方法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与覆盖范围。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将该方法拓展至更多设计会议与期刊,持续完善理论本体体系,提高分析的准确性与深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设计科学的理论发展,也能为设计教育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参考框架。


(策划:庞萌;采写:孔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