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于近期发表题为《从活态传承到数智升维》的专题演讲。围绕非遗传承从传统活态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路径,结合上海大学多年来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非遗如何通过教育赋能、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重塑。
活态传承:非遗传承的根基与四大维度
金江波指出,“国泰传承”作为非遗传承的根基,强调以人为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态发展的传承方式。其核心在于“人与场”的活性互动,可从四个维度解构:主体性,即传承人是技艺的灵魂承载者;实践性,体现为“做中学”,知识蕴含在行动中;流变性,指技艺随社会、材料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调适;整体性,强调技艺与其所处的社区、民俗、信仰环境构成共生整体,保护技艺必先保护文化生态。
上海大学自2017年起,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研培计划,累计举办39期教学班,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个民族的约1500位非遗传承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推动活态传承。例如,羌绣传承人张居悦回乡成立合作社;赤水竹编的杨昌芹将竹编与保温杯融合打造爆款。由此可见,教育赋能是活态传承的关键,并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匠心智慧、美学密码、生态哲学”三大文化内核。
数字传承:非遗转型的关键引擎
在活态传承基础上,数字技术成为推动非遗转型的核心动力。金江波介绍了上海大学构建的三大数字化平台:中华非遗三维可视化档案,以三维扫描技术精准记录技艺流程与文化空间,生成高保真云模型;上海美院数字人文平台,促进传统文化与海派文脉互动,支持研究与创作;无限文静智能设计纹样平台,融合AI与风格迁移技术,构建从识别到应用的纹样产业链。此外,学校还开展“中国传统色研发与数字活化计划”,与马利颜料合作,借助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讲述中国色彩故事,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数智升维: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非遗价值重塑
金江波强调,数字传承的终极目标在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非遗从文化遗产向时代潮流的转化。上海大学打造“高校研究+企业落地+传承人手艺+设计师转换+消费者迭代”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闭环。通过跨学科工作营与文化场景构建,运用Unit实时渲染、AR、VR、XR等技术,呈现中华文化的精神转译场域。在产业融合方面,与回力品牌合作推出“非遗100”运动时尚球鞋,将100项非遗技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
价值重塑体现在传承力、创造力、传播力三大维度。金江波提出“智慧传承生态”愿景,构建虚实共生的传承场域,接入全球文化数字网络,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交融。国泰传承是根基,数字传承是引擎,新质生产力是目标。非遗的当代转型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深刻创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实践表明,通过教育赋能、科技融合与产业协同,非遗能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驱动社会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策划:庞萌;采写:刘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