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专家观点摘录:

10月15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交叉学科设计教育发展会议”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旸以《设计学——中国式的变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从全新视角解读设计学发展脉络,系统阐述了中国设计学从工艺装饰内核向设计思维核心的转型路径,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设计学体系的创新思路。
范式转变:从工艺装饰到关系构建的学科重构
张旸指出,中国设计长期以来以工艺与装饰作为学科核心,注重对物的形态结构与美观性的创作,这一传统在大工业时期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当前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变革中,设计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设计的核心已从“酷的外观”“使用者体验”演进为“全新关系的体现”。张旸以苹果音响的广告案例说明,当代设计已超越单纯的物品创造,成为构建生活场景与情感连接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审美需求的绝对重要性被弱化,有效实现设计目的比单纯追求形式美更具现实意义。
内核重构:设计思维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石
张旸强调,设计思维的提出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里程碑。这一观点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设计方法运动,经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启发,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21世纪对设计及其他学科产生深远影响。将设计思维作为设计学科的内核,意味着焦点从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向将设计视为“物化的时间”,关注其发展过程及对象间的相互关系。设计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创新路径,最终实现想象而成为一个流动的概念或一种介于创造活动之间的认知方式。设计思维使设计成为催化剂,无论与任何学科融合,都能通过界面、建筑、产品、服务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教育革新:培养定义问题的核心能力
在设计教育层面,张旸指出,获取设计知识与技能是一项复杂活动。受“反思性实践者”理论启发,设计活动本身应成为有价值的教育工具,即“做中学”。在构建设计知识框架时,陈述性与技术性知识往往可以被替代,而条件性与策略性知识则更具稳定性和积累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编程、制图等技术能力正逐渐被AI取代,但策略思维的培养是持续的内在沉淀过程。设计知识的最高层次应聚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如何定义、理解、分析、发展和评价问题。这一完整体系正是设计思维的本质——一种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强调跨学科整合,而非单纯的创意发散。
中国使命:以本土智慧贡献全球设计
张旸指出,当前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才。这类人才应当通过中国式的思考解决世界问题,并借助设计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传播到全球。设计思维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其核心在于如何定义问题。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提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问题”远比掌握提问技巧更为重要。这种定义问题的能力,正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核心素养。构建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中国设计学新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文化自信与价值输出的战略选择,最终通过设计让中国智慧惠及全球日常生活。
(策划:庞萌;采写:刘仪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