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余强教授访谈

发布: 2017-07-02 00:00 | 作者: | 来源: 设计•中国

按:6月20日,“纪念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张仃先生夫人灰娃女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陶小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凤凰卫视文化节目策划人王鲁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恺等社会知名人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协、山东省民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关领导及专家、工艺大师出席会议。

余强

   设计•中国:余强教授,您好,众所周知,张仃先生既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艺术家,您也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您能谈谈对张仃先生“大美术观”的理解吗?比如他一生致力于将绘画与设计、中国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精神。

  余强:我是在1980年的时候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最早了解张仃先生是他为北京机场创作的壁画。当时看到张先生组织创作的《哪吒闹海》,觉得太精彩了,因为有许多的民间造型被运用到壁画中,对我们影响很大。当时他提出的“大美术观”,在今天看来,我觉得已经完全实现。因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对于绘画与设计的界限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大家觉得做绘画的也在做设计,做设计的也在做绘画。张仃先生本身在绘画方面就有很高的成就,做设计也做的相当好。当时他设计的标志、LOGO是在国内VI设计还没有开始就完成的,要早于后来从日本传过来CIS系统(形象系统设计),当时设计的国徽、政协徽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徽等等,在之前我们还没有对于标志(CIS)系统概念形成意识,都是后来才知道。后来读有关张仃先生故事、事迹的时候,才了解到,原来他们很早就开始设计标志,而且也是把绘画和设计相互打通的。今天来看,很多的设计师既是在从事设计工作,同时也在绘画,二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由此足以见得,像张仃先生他们这一代人是很有远见的。设计与绘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做设计的必须要有绘画的修养,做绘画的需要有设计的思维。李有行先生,早年是在企业从事染织图案设计的,后受聘北平艺专教授,抗战时,随校南迁,在四川创办了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李有行先生既做设计,也画色彩,其色彩写生方法在全国独树一帜。沈福文先生也同张仃先生一样,也画国画,他创作了很多实用漆器的器形和纹样设计。其实在他们那个年代就是一种“大美术观念”,既做设计,也搞绘画。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艺术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其观念具有开拓性和包容性。

  设计•中国:张仃先生是一位在美术和设计多方面的全才,设计过舞台美术,舞台演出服装,设计家具,当然最著名的是设计国徽,您对张仃先生的设计贡献怎么看?

  余强:毋庸置疑,张仃先生在设计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国家形象的设计,是了不起的。以前我不太了解,但是后来看过清华美术学院杭间老师他们主编的一套关于清华美院老艺术家文集,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他参与设计国家形象的过程等,在今天看来是份了不起的工作,有非常大的成就。张仃先生涉足的领域很多,当时他设计的国家形象(国徽)在现在看来也是很经典的。

  设计•中国:纵观张仃先生的一生,无论思想多么前沿,始终植根民间艺术。他说民间艺术是“工艺美术之根,是造型艺术之根”。张仃对民间艺术的感情特别深,甚至首次把民间艺人请到中央工艺美院讲课,当时也是遭到很多反对的。所以请您谈谈张仃先生对民间艺术的看法。

   余强:我这次在“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里有一篇文章就是写学习张仃先生学术思想的体会。感受最深的就是张先生提出的工艺美术教育应立足于民族、民间,认为这是艺术的“根”。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到他的设计和绘画当中。其实这个提法实际上是把它纳入到现代设计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四川美院读书时,学校就已经把西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上来,记得三年级的时候,一些民间艺人也被请到课堂里上实践课。四川美术学院就处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张仃先生提出的立足于民族、民间的教学方向,可以说一直在川美贯彻下来,我们的实习课程就是到贵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采风。这次参会的钟茂兰教授特别重视抓民族民间图案课程的建设,在这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当然我也是学习染织美术设计的,因此对我的影响很大。毕业以后我一直从事对西南民族民间工艺研究,现在把这些课题带到对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中去。我还专门申报了一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民族、民间工艺陈列室”,四川美术学院甚至把工艺美术专业独立出来成立了手工艺术学院。很多学生都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实习,把少数民族装饰图案要素带回到他们的设计中,这也是在践行张仃先生等老一辈工艺美术教育家的学术理想。张先生提出的民族民间是“工艺美术之根,是造型艺术之根”的思想,在今天的各大美术学院早已开花结果。

  设计•中国:我看最近您也在做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

  余强:是的,下个月9号还要去清华美院结题。我在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里完成了两个课题。这次完成的课题是中国传统绞缬工艺方法与传承研究,在我家乡自贡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绞缬工艺,另外还有云南大理周城白族的绞缬工艺仍有延续和发展。我带研究生去做采风调查,详细记录了有关绞缬的工艺方法,并将其归纳整理。其实,在民族民间有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对今天的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只是缺乏挖掘,只有系统整理出来,提供给学生参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

  设计•中国:清华美院现在也在提倡把印染当做绘画品种,叫做印染画,既有传统印染工艺,又可将现代艺术观念、材料、方法加以运用,还可以与装饰艺术结合,所以再将印染当做简单的民间艺术。

  答:对的,实质上二者中间有模糊的地方,其实手工艺可以和当代艺术进行一些交流。今年我们手工艺学院的学生做手工作业,她在创作时并未去考虑作品实用功能,而通过手工艺把自己的审美观念表达出来,没想到作品展出后,引起了一些设计公司的重视,并希望与她合作开发新产品。从中也可以看出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尤其是手工艺品,其实也可称为一件艺术品。

  设计•中国: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先生就是把这种民间艺术运用到当代艺术中,这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艺术文化。

  余强:对的,他把手工艺中刺绣运用到绘画上去,表达一种观念,所以现在学生学的手工艺这种形式,去表达一些观念,既可以为实用目的做,也可以做一些纯艺术品,两个方面可以交叉互融,这又回到前面说的张仃先生提倡的“大美术”观念。

  设计•中国:您是重庆市非遗的评审专家,您对当前重庆非遗工作进展给我们简单谈谈。

  余强:重庆市在2014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几所高校也都参与。协会主要定期举办一些展览、交流,也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工作。这块工作近几年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大力支持。但相对于苏州、浙江等地,重庆工艺美术在这一块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重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三个,其中还相继去世了两个,现仅剩一位年龄也大了,所以有权威性资质的传承人还是很少。目前重庆市每5年评一次省级大师,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往国家级大师申报评选。2011年至今还没有评选国家级大师,只评选了行业大师,将来评选国家级大师还得从行业大师里评选。重庆市也评选出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上报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拿重庆梁平年画来讲,它的传承人只有一位叫徐家辉,制作传统年画就只有他的家人。梁平年画繁盛于清代,传到徐家辉这里已是第六代了。2006年,梁平木板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家辉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最近几年,川美也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的活动,让大师给学生讲一些手工艺,把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互动,协同创新一些新产品。我们开设的民间美术课,工艺实践课都会请一些民间手工艺人过来,这类课程在学生中十分受欢迎。

  设计•中国:前段时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师生联合展。

  余强:对。那是把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优秀作品都拿出来做的一次展览。我是80年考入美院的,读到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油画系高年级的同学,正在忙参加全国青年美展的创作,我们都在一幢教学楼里,有机会去观摩他们毕业班的创作,比如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等,那批作品都是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创作完成的。他们的专业都特别强,基础很扎实,不仅在学校很有影响力,其创作也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设计•中国:您当时入学之前从事什么?

  余强:入学之前,我在自贡的科委当美工,主要做科普宣传,那时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如果没有基础那太难考上美院了。当时我们那一届三个专业,只招了30名学生,见证了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川美发展的历史。

  设计•中国:四川美院的美术方面提倡“创作代教学”的教学理念,那设计教育方面呢?

  余强:对的。学生入校以后,首先是强调基础教学,到了高年级,就一定要和创作联系起来,在学校不是只接受知识,而是要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创作,以创作带动学习。当时的工艺美术教育,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沈福文先生就很重视实践教学,他在大学里是最早办漆器工艺厂的,最初是校办实验室,后来壮大独立出去成为重庆漆器厂,学生专业实践课都安排到漆器厂去实习。那时,学校办有印染实验室、陶瓷实验室等,由老师带领学生边实习边创作。除了实验室,高年级还要到企业实习搞创作,当时陶瓷的老师带学生到荣昌安福镇的陶瓷工厂去实习,创作了不少实用陶器,带动了安陶产业的发展。染织专业学生很多都去上海染织厂、青岛染织厂实习。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毕业创作也是在贵州安顺蜡染厂和自贡拔染厂实习时完成的。

  设计•中国:您最后在谈谈对我们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办学特色有什么见解?

  余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办学特点很鲜明,在全国工艺美术教学这块属于标杆。我们学校建立的民族民间陈列室就是参观山工艺民俗陈列室之后受启发才申报的,这样说来还得感谢山工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之前收集的山东地方民俗资料太珍贵了,现在再想收集到那种程度太难了。

  采访人:许俊;  文字整理人:程惠

    编辑:(杨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