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教育如何更好适应都市需求

发布: 2015-02-08 00:00 | 作者: | 来源: 《上海设计》杂志

  

    

    韩生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张同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


  吴国欣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设计院校或是设计专业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水平。

  韩生:地位绝不是争来的,打来的,是常年自然形成的。会有主观因素,但也是城市生态的体现。我们原来是文化部直属的八个艺术院校之一,这八个院校被大家称为国家队,北京有5所,之外3所。十年后,依然是引领全国艺术院校的第一方阵。凤凰卫视之前问过我, 你们和北京的艺术院校有什么区别。我们说就是城市的区别。院校的地位是和城市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它成为一种自然的要求。比如出去参加全国比赛,拿到金牌算是完成任务。拿到银牌还能说得过去, 如果没拿奖,学校就“办坏了”。处于不同城市中的艺术院校,社会期待和要求都不一样。 上海的文化地位摆在那里,大家都会对它(院校)怀有很高的期待。

  张同:应该与城市的地位相匹配,能够代表上海的城市品牌内涵。院校能够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甚至是超前的,能够进行探索的。还可以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对上话,共同研讨,进行国际化合作,让学生游学,教师对话。在这方面,我们视觉设计学院从开办时就一直这么做。我们成立了一个国际专家执行委员会, 定期办国际艺术设计教育论坛。我们还会和国际一流的艺术类院校交流,比如法国高等美术学院、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等。最近这两年,我们发现彼此已经可以就相同的话题进行探讨了。

  吴国欣:身在上海这座相对全国而言的“设计之都”,设计专业的学生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并不怎么好找。因为如今设计单位都不太愿意在一个新人身上花费很多时间和资金进行培养,他们更青睐来之即能用的求职者。这便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调整好心态,在某一个初级的岗位上安心工作至少三五年,先让单位感受到忠诚度,再有机会接受高级别的培训。无论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设计院校,身在上海理应要接受更大的挑战。

    有一种说法,认为国内的设计院校在实践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您是怎么看待的?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呢?

  吴国欣:实践太少确实是目前国内各设计院校的通病。我认为,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想像的层面。设计作品只有真正实现了,才算是完成设计。比如一项平面设计,你必须要考虑到用什么样的材质、运用什么样的印刷技术来呈现。在这方面,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的设计学校很多都有配套的工作坊、工厂等等,学生的课程中,动手实践占到很大比例。这一点我们还须大力加强,否则只能培养出一些纸上谈兵的所谓“设计者”。

  张同: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很多学校都说要培养大师级的一流人才,我认为,大师不是光靠学校培养的,学校所能培养的是一个初胚, 还要经过社会的历练,才能成长为一个大师。我们大学本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行业内的专业从业人员。所以,一直很重视行业实践。我们的方法是项目制教学,我们的理论课程,是用实践项目贯穿其中来推动的。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强,也更结合实际。之后我们还有实训中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韩生:实践性是设计专业的重要特征。如果长期不注重的后果,就是自己出局。如果真的没有和实践结合的话,是致命的。在80年代的时候,广州美术学院率先开设了设计专业,提出实题真做,老师带着学生去做项目。现在已经变成一种常态。但在以前,教学与社会实践没有关联。好像是学生水平不到,让他们去做不太可靠。其实学生与老师,也许起跑线早晚不同, 但面对的是同样的课题。对学生是新的,对老师实际上也是新的,他也没有重复自己的经验。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学生做一个课题,有可能这个东西还没有完成时,东西本身就已经被淘汰了。现在好几个课程都已经消失了,都是我上去时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也很纠结,一个课程的淘汰,就意味着一个老师下岗。回过头去看,这个课程的价值还在不在, 一定在的。但是它在转型。比如说投影,当时没有网络技术的普及,全是手工放幻灯片。现在新媒体运用不一样了。如果这些老师没有及时地去转型,就有可能真的被淘汰。

  院校内的设计学科发展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如何更好地影响社会、推进城市建设和人的生活?

  张同:首先要与这座城市的特色定位结合。上 海市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它是一座讲究生活品 质、有文化内涵,又讲究一点小资情调的地方。 我们的设计学科应该为这样的生活品质服务,但也不能只跟着社会跑,还要有一点超前,站在城市发展的前端。有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艺术家告诉他们。我们的设计学科发展需要肩负将来带领行业发展的责任。

  韩生:院校促进社会发展是它的基本责任。院校里的设计实践可以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从社 会角度,它就降低了成本。很多企业在做研发, 成本是巨大的。因为社会上承担研究成本的话,

  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成功的。这个过程让院校来承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是不成功,院校也获得了一种经验,而对业界来说, 成本也降低了。教学、科研、服务这三者实际 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吴国欣:设计教育从生源到教学内容,都应该是兼收并蓄的。一个好的设计,必须靠整体协作。同样,一个好的设计者,必然要掌握各门类的知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尽管设计本身也分门别类,但这些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一个合格的设计院校毕业生,应该全部掌握。而在教学时,各个学科也需要交叉打乱,让不同领域在碰撞中闪现新的火花。 我本人就十分欢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听我们的设计课,也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去听其他专 业的课程。大学应该“越分越粗”,而不是越分越细。

编辑:强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