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一定要跨界,跨界的思维,就是艺术的创造源泉。红梅学的是染织,还有纤维艺术,她对材料的了解,对色彩的了解,对民间文化的了解,都是非常深入的,她把自己的专业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进行对接,有的时候借助材料,有的时候借力工艺,有的时候借用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形成了艺术的跨界,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拓展,非常有意义。”通过这种跨界,红梅避开了中国绘画的书写方式,是对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画当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新解读,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的一种表达方式。(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红梅的艺术作品是对记忆的救赎。使用纤维材料始终是其作品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古老的剪纸艺术在她手下焕发新生。她将中国传统重新解读,以独特的当代艺术风貌展现给大家。(温琴佐· 桑福,国际著名策展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
《意象风景》100×130cm 综合材料 2015
《意象风景》 210×120cm 综合材料 2013
《混沌系列》 210×120cm 综合材料 2013
张红梅绘画艺术的当代性,既在于:在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中自然地融合了西方艺术影响的痕迹,在东西方文化艺术语言的交汇中探索共性。
从张红梅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中国画大家齐白石所讲的“似与不似之间”绘画理论的深刻理解。“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相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两种审美文化的肯定,“不似”则是指当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相碰撞时所产生的奇特的画面效果则是前所未有的。( Cortney Lane Stell,策展人)
红梅的新作展取名"诗情画意"令人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这是一种言外之意的表述。这表明了红梅创作的立场,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画家,她是以全新的意识和方法介入作品的艺术家,其作品洗尽凡俗的五彩斑斓,只留下极其克制的视觉元素,并且从伟大艺术传统的母体吸取营养,从即白当黑的终结之处启程出发,开创了属于红梅独尊的艺术天地。当人们着力于画工物事的部分时,红梅却在画面的空白之地生面別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作品属于未来,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宋永平,艺术家)
张红梅曾提到,她一直试图在绘画作品中探索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这也与她的纺织品设计学习经历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绘画和纺织品作为一个出发点,使用五彩斑斓的面料来代替手中的颜料和画笔,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抽离的感觉,使观者在远观和近观的过程当中在视觉和触觉上产生一种模糊的感受,而张红梅对于探索这种模糊的感受非常感兴趣。
张红梅在借鉴的基础上尝试个人经验的表达,其抽象化的语言风格与鲜艳明快的色彩表现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她的艺术语言特点非常鲜明,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张红梅试图在用两种不同的形象元素来形成一种画面,包括颜色和结构的对比,在底部上,用的一种形象是中国的传统人物,包括唐宋、明清时期的人物形象,及服饰、穿戴的特征,在画面的上面一层,用一种简单、比较几何化的东西和底部的形象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画面的结构,把原来的形象覆盖,表现出来一些间接、片段式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在记忆中永远留存的印象。
第二:“材料”——张红梅在绘画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她走访乡间搜集了一些家谱,这些家谱本身残留着一些农民画或者是家族画在上面的家谱形象,在这个形象的基础之上,又重新构成了画面,这也证明了她对纤维艺术的跨界使用十分得当,在语言风格上有浓郁的装饰意味,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色彩”——在张红梅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中国古典建筑里面所用的非常鲜明的颜色,例如大红、明黄等调和画面,在她看来,这些颜色是非常有现代性和当代意味的,代表着纯洁和快乐感,通过结构与色彩的碰撞,逐渐融入了从工艺设计向当代语言的转换。
——蓬皮杜影像展
张红梅在教师角色之外,已成为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她在研究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文化精神层面驻足本土、弘扬传统,从而在艺术语言的使用上彰显出一种深度挖掘与全新提示。
张红梅深谙如何走出既定的框架和呆板的模式,以超越艺术历史的姿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她正毫无畏惧地打破一切固有疆界,能动性在地域之间、文化之间、创作方法之间和创作灵感之间切换,在传统和创新、传统给养与海外馈赠之间转换,在大到雕塑、小如首饰的艺术形式中转换,终于糅合彼此、打破彼此,创建了有共同认知含义但又属于个人表达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属于任何一个简单的风格或流派,张红梅也不属于任何流派,她就是她自己。(山东画报 评)
《城市色彩 城市之光》 70×90cm 都灵大学公共艺术展 2018(来源:豹艺术 刘娅萍)
艺术家简介
张红梅,生于1973年,当代艺术家,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居济南。
1996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
2006年 米兰理工访问学者
2018年 都灵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通过绘画、纤维、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实践,对观念和形态进行思考和拓展。同时将艺术原创的灵感践行于工艺美术产品设计。
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大皇宫、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等世界知名展馆进行展出,应邀参加各种版本的威尼斯双年展、萨比奥内塔双年展以及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收藏,被誉为70后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