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设计服务产业的新纪元

发布: 2015-03-09 00:00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 www.panlusheng.com

  今天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受鼓舞。《报告》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做出高度概括和积极的评价,提出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等生产服务业。这是继2014年将设计发展提上国家政策议程后的进一步部署。作为关注设计产业发展、从事高等设计教育的一员,感到非常振奋。 

  2014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称之为“中国设计元年”。当前,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有望开创创意设计服务产业的新纪元。 

  我们做了一个初步梳理,2014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从整体产业构架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整体需求对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设计发展做出定位并提出指导意见。中央层面主导性政策出台,直接推动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文化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具体产业发展、金融合作等出台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落实措施,不完全统计有13项。整体上,进一步建立了以设计服务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从今年的部署来看,反映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大设计”理念。将“创意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了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这是在世界工业制 造领域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的升级发展形势下,以设计为核心,推动服务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对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再造的发展战略。设计服务既要服务“大制造”,如高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等,形成设计制造网络的协同与合力,代表国际水平;也要服务“微制造”,在物联网兴起,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发展,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价格和利润不断下降,产品复杂性增加,服务化成为重要趋势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巨大国内内需市场,明确发展方向。 

  二是确立“中国设计”的文化生长点、科技创新点和消费突破点。“创客”也好,文化创意产业也好,我们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动力,发掘文化对设计服务的支撑作用,把民族文化的标识意义、重要影响提到新的高度,把文化传承作为中国设计的生长点。同时要把科技作为与文化协同的要素,加强科技与文化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此外,通过设计服务发展,引导消费升级,进一步纠正缓解长期以来制造业和设计及销售市场的切割分离的现状,并重点关注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进一步引导适应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把握机遇构建新的设计消费生态系统。 

  三是进一步建立系统化的设计支持体系。相关决策部署,有助于更加系统全面地就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主体——企业,发展的支持因素——财税、金融和人才,发展的动力机制——创新和市场需求,以及审批管理等综合性发展环境等完善扶持措施、知识产权战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市场交易发展、集约布局等一系列导向措施。 

总之,文化产业不是简单地把文化变产业争取产业效益,而是使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使产业充满文化的创造力。设计创意具有无处不在的生活普及性,设计服务具备与更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催生裂变新型产业业态的强大功能。设计中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智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此次相关政策颁布具有标志意义,有助于实现设计驱动,破除产业评建,发挥战略性的导向作用。